文章内容源自成都生活论坛“锦官夜谭”的热帖,楼主@青羊夜归人 讲述的这段经历,至今仍让不少本地网友后背发凉,在这座浸润着茶香的城市里,古街深巷的暗影中,或许藏着连老茶客都未曾知晓的秘密。
立冬后的成都飘着细雨,潮湿的寒气渗进骨头缝,小林是个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加班到凌晨已成常态,他家住在宽窄巷子附近,习惯抄近路穿过这片古街区回家,青瓦砖墙在路灯下泛着冷光,空气中弥漫着竹叶青特有的清苦气息,混合着老旧木质建筑的陈腐味。
那天凌晨一点,他像往常一样拐进窄巷子,平日里热闹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只有偶尔传来的风声掠过屋檐,走到一处挂着“老茶馆”牌匾的建筑前,小林突然听见二楼传来瓷碗相碰的清脆声响,他抬头望去,雕花木窗内透出昏黄的光,窗棂上晃动着几个人影,似乎正有人在饮茶谈笑。
这让小林十分诧异,据他所知,这栋茶楼早已歇业半年,门窗都挂着生锈的锁。他驻足观察,二楼传来的交谈声忽远忽近,带着老成都特有的绵软口音,却听不清具体内容。更诡异的是,随着一阵推杯换盏的声音,窗纸上映出一个戴着瓜皮帽的人影,正端起茶碗缓缓啜饮,喉结在光影中上下滑动。
小林掏出手机想拍下这一幕,却发现手机摄像头画面一片雪花,当他再次抬头,二楼的灯光骤然熄灭,整栋建筑恢复了死寂。他安慰自己可能是幻觉,快步离开了这片区域。
然而接下来的一周,同样的怪事不断上演。每当小林深夜经过,那栋茶楼的二楼总会亮起灯光,传来饮茶声,有时是几人对谈,有时是独酌低语,甚至还能听见竹制水烟袋咕噜噜的声响。有次他壮着胆子靠近,竟清晰听见一个苍老的声音说:“这雨,和民国二十三年那场一样冷啊……”
小林在论坛发帖询问,竟引出二十多条相似回复。有人说曾在凌晨看见茶楼门口挂着红灯笼,写着“张记茶寮”;有人听见楼内传出川剧的锣鼓声;还有人拍到模糊照片,画面中二楼窗边坐着个穿长衫的老者,正将茶碗举向虚空敬酒。
他开始查阅地方志,发现这处建筑原是民国时期颇有名气的“张记茶寮”,老板张鹤年以一手“龙行十八式”茶艺闻名,1942年冬,茶寮因一场大火毁于一旦,包括张鹤年在内的七位茶客葬身火海,更蹊跷的是,火灾当天,正是成都数十年不遇的暴雨夜。
一个雨夜,小林决定和几个网友一探究竟,他们带着强光手电筒和摄像机来到茶楼前,铁锁依旧锈迹斑斑,但门把手上却残留着新鲜的水渍,像是刚被人握过,当他们试图撬开侧门时,楼内突然传来瓷碗碎裂的巨响,紧接着是急促的脚步声,仿佛有人正从楼梯狂奔而下。
众人吓得后退几步,却见紧闭的正门缓缓打开,蒸腾的热气裹挟着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二楼重新亮起灯光,这次他们清楚看见七个模糊的人影围坐在八仙桌旁,其中一人起身走到窗边,小林借着微光辨认出那人胸前别着的怀表——和他在档案馆老照片里看到的张鹤年遗物一模一样。
网友颤抖着举起摄像机,镜头里却只拍到空荡荡的茶楼,当他们再次抬头,二楼的灯光瞬间熄灭,空气中的茶香也消散无踪,唯有地面上,躺着一个完好无损的青瓷茶碗,碗底刻着“鹤年堂制”,碗中还漂浮着几片尚未泡开的茶叶。
如今小林绕路回家已有半年,但每当雨夜经过宽窄巷子,总能隐约闻到熟悉的茶香。他常想,那些被困在1942年冬夜里的茶客,究竟是在等待未赴的茶约,还是想向后人诉说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还有多少被时光掩埋的执念,正在某个角落悄然延续?
各位读者,如果是你在深夜遇见这样的场景,会选择踏入茶楼一探究竟,还是当作幻觉匆匆逃离?你是否也曾在熟悉的城市角落,与来自过去的“客人”擦肩而过?欢迎在书评下分享你的经历与看法。
喜欢灵证档案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灵证档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