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曹操检出通敌书信,将其焚烧,这举动远比表面意义深远。那些书信是曹营中无数隐藏的、不坚定的意的载体。若一一追究,会引发猜忌与清洗,使得原本纯粹凝练的“军势之意”受到污染。曹操洞悉乱世之下人心的复杂,深知忠诚并非全然,但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凝聚能活下来的那批人的意。他用一把火,烧掉了历史与背叛的痕迹,选择向前看,重新铸造一支只效忠于他,以其奸雄之意为核心的新军队。这是极致的务实,也是一种冷酷的对人性的理解。
沮授,这位耿直的忠臣,他的被俘与被杀,是他至死不屈的忠义之意与残酷乱世无法兼容的悲歌。他在崩溃的袁军中不逃,是他最后坚守的意在驱使。他意图盗马回袁氏,并非真的以为袁氏尚有希望,或许是一种无法接受旧主败亡的“意”的挣扎。曹操礼遇他,是因为赏识这份纯粹的意——即便这意效忠于自己的敌人。但他杀沮授,也是因为在黑暗的世界中,如此顽固不化、不愿向新势力屈服的“意”,留着终究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他建墓纪念,或许有笼络人心的表象,但在内心深处,他理解并敬畏那种极端纯粹、宁折不弯的“意”,即便那“意”曾是他的阻碍。忠烈的墓碑,孤独地立在遍布“怨煞”的河畔,如同黑暗洪流中一朵悲壮的浪花。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看似兵法奇迹,实则是他以非凡的意与精粹的煞气,抓住了袁绍集团涣散之意、巨大却失调之气以及后勤脆弱导致气数断绝的本质破绽。这场战争不仅仅重塑了北方格局,更是在气与意层面进行了一次血腥而深刻的洗礼。这片战场上堆积的尸骨与弥漫的怨煞,成为了这个黑暗世界最真实的注脚。曹操的奸雄之意经过此战的淬炼,将变得更加锋利、更加深不可测,他的目光已越过官渡,投向了更广阔、也更黑暗的天地。
正是:北军七十空声势,乌巢火起煞气失。许攸一语断龙脉,官渡万顷染血丝。
张高易主投明意,沮授丹心葬鬼悲。奸雄从此清内乱,更将天下一手执。
曹操已下令进军冀州,这片刚刚经历惨烈失败的土地,即将再次沐浴战火与“怨煞”。
未知后续如何平定河北,一统北方,且看下文分解。
喜欢三国野史!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三国野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