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八股瓶颈,良师点拨

作品: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作者:爱吃鱿鱼小炒的沈秦|分类:历史|更新:2025-05-23 15:00:40|字数:5208字

族谱风波平息,陈平安的生活重心再次回到了枯燥而紧张的备考之中。

经义的理解日益加深,诗词的“创作”也偶有佳句。

唯独在八股文的写作上,遇到了瓶颈。

并非是格式掌握不了。

恰恰相反,凭借着图书馆里海量的范文和理论指导,再加上方先生的悉心传授,对于八股文那套“破承起讲、起承转合”的严密格律,陈平安早已烂熟于心。

甚至可以说,单论格式的工整、对仗的精巧,他写出来的文章,已经不逊于许多浸淫此道多年的老童生了。

问题出在…内容。

或者说,是如何将自己内心真正的思想、那些融合了现代灵魂和图书馆知识的独特见解,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僵化的格式之中。

太难了。

感觉就像是穿着最紧的束身衣,却要跳出最奔放的胡旋舞。

要么,是思想冲破了格式的束缚,写出来的东西汪洋恣肆,颇有见地,却完全不符合八股的要求,在考官眼里就是“野狐禅”、“不入流”。

要么,就是小心翼翼地遵循着格式,字斟句酌,平仄对仗都无可挑剔,但写出来的东西却言不由衷,空洞无物,连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

匠气有余,灵气不足。

形似而神不似。

这成了他目前最大的困境。

尝试了几种不同的破题方式,试图从开篇就注入自己的“灵魂”。

结果要么显得过于突兀,与圣贤语气格格不入。

要么就为了追求“新奇”,反而偏离了题旨本意。

又尝试在中间的股比中, subtly 地夹带一些“私货”。

结果要么因为对仗和篇幅的限制,无法充分展开,显得语焉不详。

要么就破坏了文章整体的气韵和流畅性,显得生硬刻意。

接连几篇习作写下来,效果都不理想。

连方敬儒先生批改时,也看出了问题,眉头越皱越紧。

这天,再次批改完一篇陈平安交上来的、格式工整却略显空洞的习作后,方先生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指出问题,而是沉默了许久。

小屋里,只剩下窗外传来的几声鸟鸣。

陈平安站在一旁,心里也有些忐忑。

他知道自己最近的状态不对,但似乎找不到突破口。

“平安。”良久,方先生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

“先生。”

“你最近这几篇八股文,老夫都看了。”方先生放下笔,看着他,“格式日益精熟,对仗也渐趋工稳。单论‘形’,已然入了门径。可…”

老先生摇了摇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神’。”

一语中的。

陈平安默然。

“老夫知道你聪慧,胸中有丘壑,不甘于人云亦云。”方先生的目光变得温和起来,“但八股之难,恰在于此。如何在至严的格律之内,展现出自己的见识和才情,这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地方。”

“你如今的问题,在于…过于刻意了。”

“要么,是想极力挣脱格式的束缚,结果文不成体。”

“要么,是过于小心翼翼地模仿格式,结果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你似乎…将这八股,视为了一种纯粹的枷锁,一种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老师的话,再次点醒了陈平安。

是啊,自己内心深处,对八股文确实是带着抵触和轻视的。

总觉得它是落后的、僵化的、扼杀思想的。

这种心态,自然会影响到笔下的文字。

“先生…学生愚钝。”陈平安低头道。

“非是愚钝,是心结未开。”方先生摆了摆手,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想当年,老夫年轻之时,也曾与你一般,自恃有几分才气,瞧不上这八股的束缚。”

老先生似乎陷入了回忆,声音也变得悠远起来。

“那时,也曾尝试着在文章中‘标新立异’,想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结果呢?乡试屡试不第。考官的批语,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才气有余,学力不足,法度不谨,难堪大用’。”

说到这里,自嘲地笑了笑。

“后来啊,痛定思痛,才明白一个道理。”

转过身,看着陈平安,眼神郑重。

“这八股文,固然有其弊端,束缚思想。但它能成为国朝取士之标准,历经百年而不废,也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其格律之严谨,其逻辑之缜密,其对仗之工整,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文字训练。能在如此苛刻的限制下,将一个道理阐发得淋漓尽致,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本事。”

“真正的高手,并非完全被格式所束缚。他们懂得如何在格律之内,辗转腾挪,展现出精妙的构思和独到的见解。”

“关键在于什么?”方先生自问自答,“关键在于,对经典的‘真懂’,和对题旨的‘妙悟’。”

“所谓‘真懂’,就是要吃透经典原文,理解圣贤的微言大义,把握其精神实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章句训诂的表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方便以后阅读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第74章 八股瓶颈,良师点拨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第74章 八股瓶颈,良师点拨并对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