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束修之礼,拜师

作品: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作者:爱吃鱿鱼小炒的沈秦|分类:历史|更新:2025-05-23 14:59:21|字数:6254字

这孩子…口齿倒是伶俐。

而且,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倒也不像是完全不懂事的顽童。

沉默片刻,方敬儒端起桌上的粗瓷茶杯,喝了一口已经凉了的粗茶。

“你既说心向圣贤,那老夫便考考你。”放下茶杯,目光再次落在陈平安身上,“《三字经》,可能背诵?”

这是蒙学最基础的读物。

陈平安立刻挺直小小的身板,朗声背诵起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声音清脆流利,一字不差,抑扬顿挫,甚至带着几分韵律感。

一篇《三字经》,顷刻间便背诵完毕。

方敬儒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能完整背诵不难,难得的是这般流利顺畅,且似乎…对其意有所解?

“嗯。背得尚可。”方敬儒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又问道,“那你说说,这‘苟不教,性乃迁’,是何意?”

这是考校理解能力了。

陈平安心中古井无波,图书馆早已将各种经典的注疏解释梳理清晰。

略作思索(装的),用尽量符合孩童理解的方式回答:“回先生,学生以为,这句话是说,人生下来本性是好的,但如果后天不加以教诲、学习道理,那善良的本性就容易因为坏习惯或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迁移,变得不好了。”

回答得清晰准确,且用了“教诲”、“道理”、“本性”、“改变”、“迁移”等词语,显示出一定的理解深度。

方敬儒眼神中的惊讶更浓了。

这…真是个六岁的孩子能说出来的话?

而且还是个之前被认为“痴傻”的农家娃?

难道…那些传闻并非空穴来风?这孩子当真有过人之资?

心中虽然震惊,但方敬儒脸上依旧保持着严肃。

“那《百家姓》呢?”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陈平安再次流利背诵。

“《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一连考了几篇蒙学基础读物,陈平安都对答如流,记忆力惊人,理解也远超同龄孩童。

方敬儒内心的震惊已经无以复加。

如此天资,如此悟性,简直是他教书数十年从未遇到过的。

若能善加引导,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只是…

目光又落在那份“厚礼”和关于话本的传闻上。

这孩子心思似乎过于活络,过早沾染了世俗气,这对于治学来说,未必是好事。

而且,他那写话本的“副业”,在方敬儒看来,依旧是“不务正业”。

沉吟良久,方敬儒缓缓开口:“你的记性,确实不错。悟性…也尚可。”

评价依旧保守。

“读书向学之心,也算诚恳。”

“只是…”话锋一转,“学问之道,贵在专一。你既要读书,便当收敛心性,摒弃那些杂学旁收。若还沉迷于编写那些市井话本,恐难在圣贤之道上有所成就。此点,你可明白?”

这是在敲打,也是在提条件。

“学生明白。”陈平安立刻躬身应道,“若得先生收录门下,学生定当以学业为重,不敢懈怠。”

态度恭敬,但并未完全承诺放弃写话本(只说以学业为重)。

方敬儒看了他一眼,似乎也明白这孩子的“狡黠”,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

“罢了。”方敬儒摆了摆手,“看在你一片诚心的份上,老夫就…收下你。不过,只是试读。三个月后,若老夫看你心性不定,无意向学,还是要请你另寻高明的。”

话留有余地,但也算是松口了。

陈山在一旁听得大喜过望,连忙起身就要再次行礼:“多谢先生。多谢先生。”

陈平安也跟着再次躬身:“谢先生收录之恩。”

“束修之礼留下吧。”方敬儒指了指桌上的腊肉和铜钱,“至于入学时间,后日一早,准时来蒙学馆报道。”

“是,先生。”

事情总算谈妥。

虽然只是试读,但总归是迈出了第一步。

拜别了方敬儒,父子俩走出院子。

陈山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

陈平安心里也松了口气,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思考。

进入蒙学,只是开始。

如何让这位古板的方老师真正认可自己?

如何在繁重的学业和必要的“副业”(还债、改善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还有,蒙学里那些同窗,又会是怎样的相处模式?

前路,依旧充满挑战。

喜欢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方便以后阅读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第22章 束修之礼,拜师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第22章 束修之礼,拜师并对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