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虎家今年收了不少油菜。
他自家的田地,就种了不少油菜。
除了用来当秧田的八亩水田,其余的,梯田中就有四十五亩种植了油菜。
十一亩用来种棉花的,也种了油菜。棉花地旁边开垦出来的,之前用来种南瓜的四亩多地,也种了油菜。
此外,还有四亩三分开垦的荒田。
王员外送的,没有人佃种的二十亩水田。
这些全都种植了油菜,一共有八十四亩三分地,最后收了三万四千多斤油菜籽。
这可是大丰收。
这还不包括,他们家即将迎来的佃租。
他们家完全可以自己开一个榨油坊。
一百斤油菜籽,大概可以出三十斤菜籽油。
三万四千多斤油菜籽,能出一万多斤菜籽油啊。
他们家人口虽然多,一年下来,也吃不了这么多菜籽油。
就算是古代榨油技术有些原始,一百斤油菜籽,榨出二十斤菜籽油也绰绰有余。
赵清虎在心中盘算着,果然啊,地主老财是最赚钱的。
一斤菜籽油可不便宜,跟一斤精米差不多,大概是十五文钱左右。
不过,榨油真是个累人的活。
村上王姓人家共同办了一个油坊,收取的比例是六比四。
榨出来的菜籽油,六成归农户,四成归油坊。
即便如此,油坊每年的盈利都很少,都是卖苦力挣下的一些血汗钱。
一般人还干不了榨油的活。
没点腱子肉在身上,你都推不动那一两百斤敲击撞木的石头。
自家的油菜籽晒干入仓后,二郎开始带着长工收租。
首先是绿竹村的,旱地基本上没人种植油菜,全都是种植冬小麦的;水田有八十五亩,也就是种了一大半。
许多农户,嫌弃油菜抢了水田里面的肥力,会损害来年的水稻收成,有些水田是不会种植油菜的。
就比如上等水田,村里面大部分庄户人家,是不会在里面种植油菜的。
当然了,还有一些就是懒。
反正油菜产量不错,菜籽油够吃就行,没必要全都种上。
油菜籽,可卖不上价格。
榨成菜籽油,又要被油坊收走四成,有些农户就不愿意大面积种植油菜,嫌麻烦。
赵清虎家佃种出去的八十五亩水田,也就种了四十多亩。
二郎从村上佃户家,一共收回来八千斤油菜籽,是四成半的佃租。
而李家村的,他们家有四百三十七亩水田,因为之前是官田,全都种上了油菜。
就是产量有些低。
佃户们种植官田,可没有佃种地主家的田尽心尽力。
有一种被官府压榨的心理在作祟。
可二郎从李家村拉回来的油菜籽真不少,有七万一千多斤。
毕竟基数大,一下子,赵清虎家的粮仓内,储存了十一万三千多斤的油菜籽。
好家伙,看到二郎递上来的数字,赵清虎都吓了一跳。
这要是粮食该多好啊。
找村长聊了聊,没想到,村长一口就给拒绝了。
他们王姓的油坊就是个小油坊,你弄十一万斤菜籽油过来,是想把他们全都给累死吗?
赵清虎想要直接出售油菜籽,让二郎去镇上的油坊问问价格。
好家伙,一文钱一斤。
这帮家伙是真的黑心啊。
知道你榨油是下了苦力的,可你也不能这么贪婪啊。
我十一万斤油菜籽,直接卖给你,就那十一万个铜板?才一百一十两银子。
我若是全都榨成菜籽油,绝对有两万多斤菜籽油,按照十五文钱一斤的价格计算,这就是三十多万铜板。
你榨油下苦力,就要吃掉我一大半的价值啊?
“爹,咋办啊?”二郎也麻爪了。
“还能咋办,咱家豆腐坊都开起来了,再开一个榨油坊就是。”
难怪,古代地主,不管大小,一般的标准副业就是榨油坊。
这玩意虽说不赚钱,可眼睁睁看着损失的利益,谁不心疼啊。
反正,榨油又不是什么技术活,找几个佃户过来当牛马就是。
“先忙田地里面的活,等春耕过后,咱们家自己弄一个榨油坊。”
“哦。”
准备春耕,工作量很大。
赵清虎家,十一头水牛,除了大青、小青外,全都拉了出去。
两头牛给了村上七家佃户用,三头牛送去了李家村,他们家自己,只剩下四头牛。
好在,还有毛驴可以补充一下。
豆腐坊磨豆浆,一半都用上了人工。
人力推磨,也是有一些捷径可以走的。
利用杠杆原理,从房梁上,挂一个大型的“T”字型木头装置下来,尾部就连接在石磨上,双手左右捏着头部横杠,推动起来会省力一些。
反正等水田全都犁一遍,驴子会还回来。
赵清虎今年倒是没有下田犁地。
家里面长工很多,农忙了,连牲口棚的长工都来帮忙了,用不到他。
倒是在巡查田地的时候,让他看到了开心的一幕。
赵怀远,瘸着腿竟然在拉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