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教化是考核地方官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人才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很重要的资源。
为国抡才是每个地方官员应尽的职责,卫辞有心在静江亲手教导出一个进士。
打破静江十几年没出进士的传统,也给自己的功绩簿上添上漂亮的一笔。
他打算从府学的秀才中选几个人出来先暗中观察培养。
被选中的人首先要年轻,年轻人反应快,脑子也更灵活。
其次要有读书天赋有悟性,卫辞可没兴趣去培养一个蠢货。
最后要懂得感恩,谁也不想养出一个白眼狼。
对此卫辞不得不慎重选择,所以闲暇之余经常到府学授课。
时间一晃来到八月份,院试开考,院试是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称提督学院。
只要通过院试就能成为一名秀才,秀才是实打实的功名,不仅能免赋税徭役,见县官还能不拜。
秀才若是犯罪,需要革除功名才能用刑。
所以像普通人进衙门都惧怕的杀威棒,是不能用在秀才身上的。
古代一个庶民若能考上秀才也算勉强跨入“士”的阶层了,因此院试十分重要且严格。
八月底院试放榜,马子俊榜上有名,且十分好运的考到了第十名,刚好在甲等之列。
这说明他是有资格入府学读书的。
马子俊在榜单上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简直激动的手舞足蹈。
他这次运道极好,考试中的题目对他来说一点都不难。
榜单还未出来前他就有想过可能会上榜,却没想到排名这么高。
一时间又是惊喜又是意外,忍不住失了态。
接着他按照规矩进入府学读书,并在此遇到了他的恩人加伯乐。
对于能考上秀才,马子俊心中极其感恩一个人,那就是如今的静江知府卫辞。
马子俊参加完府试后,家中本无银钱供他继续考试。
是知府大人资助了他二十两银子,才让他有机会参加院试。
进去府学后,他又听周围同学说知府大人对府学极为看重,隔三差五就会到府学教书,心中更加敬仰。
他一直想找个机会拜谢当初知府大人资助他的恩情。
在府学苦等大半个月,终于等到卫知府来府学上课教书。
第一次看到卫辞,马子俊十分震惊。
他没想到知府大人除了才高八斗,慧眼识人,体恤百姓之外,还生了一副好相貌。
他仪态出众,俊美无双,因为没留胡须的缘故,看上去像个刚弱冠的少年郎。
这一刻,马子俊总算明白了什么叫文曲星下凡。
如此姿容气质的知府大人,遥想他当年未及弱冠便连中六元名震天下的时候,风采一定更加摄人。
看到这样的知府大人,马子俊反而不敢上前套近乎了,他自惭形秽。
此时马子俊不知,卫辞已经注意到了他。
卫辞注意到马子俊的原因很简单,他很年轻。
底子勉强算扎实,又肯用功,还有点天赋悟性。
马子俊如今的学识要是放在徽州和江南的学习中,那的确拿不出手。
但在静江,他已经算不错,且他年轻,还有很多时间。
卫辞不由得将他列入备选人才中,考察以后能不能精心培养。
马子俊对此还一无所知,进入府学后他更加努力,拼命汲取新的知识。
卫辞在静江的日子过的忙碌而平静,按照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的治理这个地方。
就在一切情况眼看着都变得好起来时,他突然接到京城的来信,太子倒台了。
当今皇上年纪本就大了,偏他的身体一直很健康。
一点也没有要退位的迹象,眼看着底下的弟弟一个接一个的长成,太子的敌人越来越多。
可皇上却越发宠爱幼子,太子终于有些坐不住了。
他跟赵王斗的死去活来的时候还要提防其他的弟弟。
最终太子越来越暴躁,做事也越来越没章程。
自从去年开始,就常常遭到皇上训斥,满朝皆知皇上越来越看不上太子。
于是底下的官员也都蠢蠢欲动,纷纷站队,想要博一个从龙之功。
卫辞这两年不在京城,倒是躲掉了不少是非。
在这风雨欲来的氛围下,太子到底没能沉住气,他等不及要上位。
所以走了历史上许多太子的老路,起兵造反了。
结果可想而知,姜还是老的辣,太子棋差一招功败垂成。
太子倒不倒的卫辞原也不在乎,毕竟他跟太子又无私交。
诸位皇子中,他唯一有点交情的只有四皇子,两人一起赈过灾。
后来卫辞到静江任职,与四皇子的联系也没有完全断掉。
当初制糖厂制出的第一批糖他有快马加鞭送到御前,当然也没忘了给四皇子送一份。
毕竟从秦妙清那里,他隐隐约约感觉到四皇子将来有点造化。
自然要提前打好关系,好在四皇子对他印象也很不错。
收到他千里迢迢送去的糖还给他回了一封信,信中皆是勉励之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