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风光

作品: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作者:不如退而结网|分类:古言|更新:2025-05-20 00:38:53|字数:4234字

四月底府试发案,百越是贫瘠之地,无论是童生还是秀才,录取名额都比其他省府少的多。

此次府试一共上榜十二名童生,却有八人都出身普通。

卫辞虽然有意录取家境贫寒的学子,倒也没有故意偏向。

没有真才实学,才识不能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卫辞是绝不会硬着头皮录取的。

之所以有那么多出身普通的学子上榜,主要是出身普通的农家子若不是有点天赋,父母绝不会舍得花钱送他们读书。

他们家境贫困,深知自己读书乃是举全家之力,因此读书也会更用功。

有天赋又肯用功的学子,成绩自然会比其他人好些。

府试放榜后,卫辞知道这又是一波宣传的好机会。

他当即命底下的人请了舞龙舞狮队,敲锣打鼓的去中榜的学子家中报喜。

在一些文风昌盛的地区,童生这个功名并不算什么。

很多地方衙门甚至不会派衙差报喜,即使有衙差报喜。

那些人通常也是为了学子家中的打赏去的。

静江文风不盛,童生的含金量同样不高。

以前少有贫困学子能年少考中,即使考中给报喜衙差的赏钱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负担。

但现在卫辞改革了,他不仅让衙门请了舞龙舞狮。

还让衙差统一换上贺喜的红衣服,敲锣打鼓的去给中榜的学子报喜。

并提前叮嘱报喜的衙差,接学子家中的赏钱最多不可超过六文。

之所以定六文也是取六六大顺的意思。

给赏钱,喜钱,乃是当下的传统,也是让别人沾沾喜气的意思。

可是经过时代的演变,喜钱赏钱竟渐渐成了衙门小吏敲诈勒索的手段。

听说之前小吏前往中榜学子家中报喜,赏钱至少二两起步。

二两银子,对普通人来说能买几百斤珍珠白米,够一个三口之家好几个月的开销了。

现在卫辞明文规定,衙差去中榜学子家中报喜,赏钱最高不能超过六文。

凡超过六文钱的,多一文赏十大板,不怕被活活打死的就收吧。

卫辞这个规矩一立,许多指望着去给学子报喜赚赏钱的小吏都十分颓丧。

但没人敢在卫辞面前多说什么,怀揣着满腹的抱怨,他们还要穿上大红衣裳。

敲锣打鼓的带着舞龙舞狮队招摇过市,一路走到每个学子家中报喜。

当然卫辞也知道想要底下的人用心办事,没钱是万万不行的。

因此看到分到给学子家中报喜的衙差垂头丧气的模样,他又吩咐道:

“虽然你们拿不到学子家中的赏钱,但只要你们差事办的好。

把此事宣扬的人尽皆知,让老百姓看到中榜学子的风光。

待你们回来后,本府自掏腰包,每人赏银十两。”

此话一出,刚刚还颓废不已的衙差们瞬间又兴奋了起来。

人活在世忙忙碌碌还不是为了那三瓜两枣吗。

只要有钱拿,不就是敲锣打鼓的报喜吗?

他们保证敲的整个静江所有的百姓都知道。

这一天静江的街道十分热闹,报喜的队伍分为三队,每队要去四名学子家中报喜。

他们一早出发,锣鼓的声音引来引来大量百姓前来观看。

在最前方敲锣打鼓的衙差,只要经过有人的地方,那必要三步一敲锣。

敲完锣后,他还要高声喊道:

“贺,灵川县,桃花镇,马家村马子俊荣登乙丑年进学榜第四名。”

他的身后还有衙差举着宽大的牌子,牌子上用大字写着中榜学子的名字及信息。

再后面是舞龙舞狮队,一路喜气洋洋,别提多热闹。

围观的百姓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七嘴八舌的议论纷纷:

“这是怎么了?这么热闹?谁家的喜事啊?”

有人不解的问道。

旁边人回答他:

“那都是衙差,穿官靴,配官刀的,看不见吗。

听说是童生榜发案了,这些衙差要去中榜的学子家中报喜的。”

闻听此言众人都有些纳闷:

“怎么中个童生这么风光?早知道我也送我儿子去读书,让他考个童生给我。”

“这不是咱们知府大人重视读书人吗?听说今年好几个学子都是穷苦出身。

以后咱们也能送孩子进学堂读书了,有知府大人在,不愁有学识还考不上。”

“可不是吗,这也太风光了,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围观的百姓满眼羡慕的看着眼前这个场面。

锣鼓开道,衙差一路高声报喜,还有舞龙舞狮队跟着庆贺。

一个人一辈子也难得有这么风光体面的时候。

能经历这么风光的时刻,对很多百姓来说就是折寿二十年他们也心甘情愿。

衙差还在高声报喜,路上有读书人看到这一幕也是目瞪口呆。

他们虽然都是读书人,也知道知府大人看重学子,却没想到知府大人舍得下这么大的血本。

这一刻,凡看见这种场面的学子,谁不希望自己将来也能这么风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方便以后阅读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第233章 风光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第233章 风光并对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