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刘昆治理初见成效

作品: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作者:我是昆哥|分类:历史|更新:2025-05-19 09:01:51|字数:4852字

安南都护府内,副将马肃接到徐荣的命令,率领一支精锐骑兵从允吾城疾驰而出,突然奔袭枹罕。

自封河首平汉王的宋建,本以为在自己的地盘上稳如泰山,对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毫无防备。

马肃的骑兵迅速冲入枹罕城内,宋建在慌乱中被马肃生擒。

他身旁的文武百官也未能逃脱厄运,被就地斩杀,枹罕瞬间落入徐荣之手。

再说安定郡太守赵云,他忽然屯兵漆县,这一举动可把董卓吓得坐立不安。

漆县原本只是雍州扶风郡泾河中游的一个小县,多年前被安定郡的羌人占据。

赵云在收复安定郡时,顺势将漆县强行占领。

若董卓还盘踞在洛阳,或许对漆县还不会太过在意。

但如今他退守关中,漆县就像一颗扎在他喉咙里的刺。

要知道,从漆县到长安不过四百里的距离。

若有一支骑兵从漆县奔袭而出,一天时间就能抵达长安。

如此近的距离,让董卓如何能安心?

种花部落的强大,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想当初,韩遂、马腾在凉州横行多年,就连足智多谋的皇甫嵩和强悍的自己竭尽全力,都未能奈何他们。

可种花部落仅仅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将这两人一个斩杀,一个生擒。

想到这里,董卓感觉到了自己的脊背阵阵发凉。

身边住着这样一个强大的恶邻,时时刻刻面临着他的强大威胁,他怎么能睡个安稳觉?

而且这个恶邻几乎统一了凉州,还掌控着富饶的河套地区。

这份强大的实力,怎能不让他心惊肉跳?

于是,董卓一边在漆县通往长安的大道上驻扎了一支万人大军,又在陈仓驻扎了万人,以此来防范漆县方向的威胁。

同时,他还不忘通过朝廷,试图结好“雄飞单于”,也就是种花部落的首领布日古德,希望能缓和与种花部落的关系。

安西都护府的徐荣也没闲着,他率领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敦煌郡和张掖郡,为进军西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如今,种花部落大力推行教育,终于收获了累累硕果,涌现出了无数军政人才。

种花部落规定,每个县都必须开办县学,每个乡都必须开办乡学,教授由刘昆亲自主编的教材,内容涵盖识文断字和基础数学。

所招收的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还包食宿。

三年后毕业,成绩优秀者可以升入郡学。

每个郡都设有郡学,郡学里还有中等专业学校。

这些学校教授的不是传统的儒学经典,而是刘昆联合九原科学院编写的非常实用的师、医、农、林、水利、畜牧等知识。

这和后世的中专是不是很相似?

这些中专学生毕业后,会被分配到县、乡,担任对口专业的小官小吏。

文官系统的最高学府是九原大学,这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几乎都是郡县之才。

只有那些学习成绩优异,还有做出了突出政绩的人,才有资格到九原大学进修,担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在种花部落,自古以来“皇权不下乡”的传统被彻底打破。

每个县下面设有十个左右的乡,每个乡有十个编制。

乡里设立乡长一名,负责总管全乡政务。

还有两名副乡长,一名副乡长负责民政,其中教育也是他主抓的范围之一。

要是这项工作没做好,他就会被免职的。

另一名副乡长基本上由退伍军官担任,管理本乡的军事及缉捕盗贼。

军事方面的事务,包括本乡的兵员征召、民兵集训等都由他负责。

种花部落实行义务兵制度,要求辖区内每个成年男子到了十六岁都要服兵役。

就算进入了县学、郡学、九原大学,同样实行军事化管理。

除了文化课,军事课是必不可少的。

每日必须有一部分时间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和练习骑射、搏杀、阵型等等军事知识。

军事才能突出的人,可以直接征召进入军中担任基层军官。

义务兵制度是强制性的,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要服兵役。

逃避兵役在种花部落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因为代价实在太大。

不仅要面临巨额罚款,更重要的是从此无法进入官吏行列。

不过,种花部落军队义务兵是有待遇的,足以抵消因他进入军队家里缺少他这个劳动力带来的损失。

而且,种花部落的主战部队待遇很高,一般的士卒都能凭借军饷养家糊口。

到了上尉排长的时候,已经够家里人过上妥妥的小康生活了。

民众们基本上都是主动要求服兵役的,比中原那些强拉壮丁的情况好得太多。

经过刘昆九年不懈的治理,如今的种花部落从民政到军队,并不缺少基层人才。

更重要的是,种花部落原来的胡人基本上都已经成功汉化了。

他们以前不管是匈奴人、鲜卑人、羌人还是氐人等等,如今基本上都能说汉话、写汉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方便以后阅读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第311章 刘昆治理初见成效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第311章 刘昆治理初见成效并对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