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亥惊讶的眼神晃过商均。
商均感受到了竖亥的目光,无奈的苦笑了一下。
“舜一开始分明是强烈反对共工预言的,高阳氏出兵可能也得到了舜的一定支持。”
“作为最高统治集团的一份子,维护稳定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
“尧和舜这样充满智慧的政治家不会放任这种危言耸听的话到处传播。”
“我本打算单独觐见尧,让他给点物资和名义上的支持,悄悄的进行即可。”
“没想到舜现在不但改了口风,还让他的儿子一起去。”
竖亥考虑了许多可能性。
“尧精通天文气象农耕知识,没准他也有对灾难的预感。”
“只是这种事情必须要由他们来徐徐推进。”
“否则会引起混乱。”
竖亥认为这种解释最靠谱,不过无论如何,能得到舜的支持,那么一路上会方便许多。
往西北方向去的那些邦国,可都是武德充沛,吃人不吐骨头的。
竖亥连忙感谢舜的支持,看着商均的苦瓜脸,又补充道:“舜,此去千难万险,商均他......”
舜摆摆手,说道:“无妨,让他陪你去历练历练,我舜的儿子,怎么会怕路途艰辛呢?”
......
此刻的安邑观象台,由宫殿前往观象台的阶梯上亮如白昼。
盛满猪油的火盆摆满了阶梯,空气中弥漫着动物油脂燃烧的气味。
尧站在十三个柱子前,举头遥望着星空。
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尧,经历过无数风云变化。
曾经棘手的外族入侵,华夏内斗在他的手段下全都一一化解。
也曾有人挑战过他的权威,却无一不拜倒在他的智慧之下。
当尧遇见刚刚成为首领的舜时,便做出了决定,日后将重用他。
身边曾经有人劝过他:“此人虽年少有为,但野心勃勃,日后恐生乱。”
尧只是淡淡说道:“凡是有本领的人都会想要挑战我,取代我。但是当他们真正开始行动后,他们只会对我敬若神明。”
当尧年过半百后,华夏人丁兴旺,农业兴盛,商贸繁荣,各个邦国之间相处和睦。
即使是发动战争,也要先经过尧的裁决和肯定。
随后尧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连山易》的编纂和天象历法的修订。
尧的身后,是当今高阳氏首领颛顼的两个儿子,叔献和季仲。
二人在过去一年收到尧的命令,一个前往北方幽陵,一个前往南方的良渚国,观测不同的天象。
“尧,幽陵气候严寒,九月便下起白毛雪,还出现了三日凌空。”
“良渚国水患频发,十一重堤坝被冲毁了三重。”
“幽陵的太阳正午运行至玄武星象。”
“南方荧惑天狼皆高悬天空,百越人视为不祥。”
一个个坏消息传入耳中,尧依旧不动声色。
一个带着青铜面具、巫觋打扮的人从阴影中现身,汇报道:“商均所说竖亥请往找寻昆仑海一事,明日何时商讨。”
尧淡淡说了声:“午前。”
尧经历过不少次气候异常的年岁,但是至多不过三年。
如今华夏大地上水流减少,气候渐冷,千年没有挪窝的大象都开始成片迁徙。
尧在气候开始变化的第三个年头便开始发现自己所创的太阴历越来越不准。
一切的现象预示着这次的气候变化绝不简单。
“莫非,千年前的灾变又要再来一次?”尧想起了共工,上次见到他的时候二人都正值壮年,如今却皆是花甲老人。
“共工,对不住了,高阳氏万万不能出事。”
“丹朱,一定要控制住三苗啊。”
“四岳!”尧呼喊道。
原本立于台阶上的四岳听到尧的呼喊,连忙来到其身旁。
“和我说说鲧这个人。”
......
翌日,天还未亮。
竖亥要和舜等人一起觐见尧,他特意起了个大早,在院子内洗净了头发和身体,让蚁帮自己挑干净了头上的虱子。
鼓俊还送了一把珍贵的象牙梳子给他,但是要求是竖亥亲自给他做饴糖和肉酱。
舜作风简朴,但是商均和鼓俊则不然,二人喜好华贵的丝绸衣服,喜欢用玉装饰自己,喜好美食和娱乐。
鼓俊除了象牙梳子外,还有玉石制成的锉刀和象牙磨成的挖耳勺,让竖亥这个现代人大开眼界。
“这应该算是华夏史上第一人了。”竖亥心里打趣着鼓俊。
收拾完毕,竖亥、噎鸣、苡中和姬藜四人,跟随着舜的队伍,浩浩荡荡的进了尧的宫殿。
越过高大的门楼,其内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不对称设计。
门楼和宫殿大门不在一条直线上。
院落内铺着一团团稻草,舜让竖亥等人坐在这里,等候尧的传唤。
院内的四周站满了陶唐氏的武士,他们皆头戴青铜冠,身披黑袍,手持青铜矛,腰悬玉石斧。
姬藜倒是还好,高阳氏作为中原第一邦国,派头并不比陶唐氏差许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