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个字落纸时,远处传来暮鼓晨钟般的蛙鸣。沈砚冰忽然想起幼时在乡下,每到夏夜,荷塘蛙声如鼓,祖母总会摇着蒲扇说:"这是天地在唱和呢。"此刻望着眼前诗稿,方知天地间真有天然诗韵,只待有心人撷取。
四·墨痕留客意
暮色浸染时,徐墨川被书院弟子请去议事,独留沈苏二人在水榭收拾诗稿。苏明谦忽然指着石案一角:"砚冰,你看这苔痕像什么?"
但见青石上的苔藓因着午后阳光,显出深浅不一的绿意,竟似一幅天然的山水小品:左侧浓绿如峰,右侧浅绿似溪,中间留白处恰如云雾缭绕。
"可题'苔痕似画无人扫'。"沈砚冰取出朱砂笔,在空白处添了一只策杖文人,衣袂间点缀几点苔绿,"再补一句'留待诗人带墨归'如何?"
苏明谦抚掌大笑,忽觉喉间发痒,忙以袖掩口。沈砚冰见状,从锦囊里取出一个青瓷小瓶:"这是张太医配的川贝枇杷膏,你每日用温水调服三次。"语气里带着几分兄长般的责备,"明知旧疾未愈,还敢冒雨出门。"
"若不来,岂不错过这满堂诗景?"苏明谦接过瓷瓶,指尖触到瓶身上刻的"君子之交"四字——那是去年他赠沈砚冰端砚时,对方回赠的谢礼。瓶中膏体透着淡淡药香,混着残留的荷香,竟生出几分清苦而幽远的意味。
此时新月初上,荷塘里忽然传来"扑通"一声——不知是鱼儿跃水,还是宿鸟惊枝。沈砚冰铺开新纸,研了半池松烟墨:"明谦,今日观你联句,'鹭闲眠浅渚'一句最见性情。何不再赋一绝,以记此会?"
苏明谦沉吟片刻,提笔写道:"竹露松风入砚池,湖园雅集正宜诗。鹭鸶忽起萍开处,惊破天机不自知。"末字收笔时,笔尖不慎蘸到砚边朱砂,在"知"字右下角点出一点红,恰似落在宣纸上的一颗星子。
尾声·清风送月归
戌时三刻,二人辞别湖园。苏明谦坚持要送沈砚冰回寓所,却被对方以"药炉还煨着梨汤"为由推拒。行至巷口,忽见卖糖画的李老汉收摊,竹担上的灯笼在夜风里晃出暖黄光晕。
"明日来我出品新制的'鹤顶红'如何?"沈砚冰驻足回望,湖园方向的竹影已化作暗绿的剪影,唯有荷香仍随晚风萦绕,"上次你说《清真词》里'并刀如水'句,可与'荷露烹茶'互参,咱们明日细论。"
苏明谦点头,见沈砚冰袖中露出半卷诗稿,知是今日联句之作,忽然想起什么,从腰间解下一枚竹刻书签递过去:"险些忘了,这是用湖园湘妃竹制的,刻了'诗心不染尘'五字。"
月光下,竹刻上的斑点宛如泪痕,却被刀工化作点点墨梅。沈砚冰接过书签时,触到苏明谦指尖的薄茧——那是常年握笔所致。忽然想起多年前,二人在雪夜围炉论诗,苏明谦说"真正的好诗,当如清风明月,自然流转",此刻望着手中竹刻,方觉这话竟比任何诗论都更贴切。
巷尾更夫敲过二更,二人在分岔路口作别。沈砚冰走了几步,忽闻身后传来诗句:"相逢且尽杯中酒,莫管人间第几程。"回头时,只见苏明谦的青衫已没入暗影,唯有油纸伞上的银线在月光下闪了闪,宛如一句未说完的诗。
是夜,沈砚冰在灯下整理诗稿,见苏明谦今日所赋绝句旁,不知何时落了片柳絮。他小心将其夹入《云麓诗钞》,忽得一联:"柳絮入诗皆妙句,荷香沾墨尽清词。"吹灭烛火前,瞥见案头竹刻书签在月光下泛着温润光泽,恍惚间,似又回到湖园水榭,听竹雨敲窗,看鹭影掠水,与友人共醉诗酒流年。
(本章完)
【诗词笺注】
1. 竹筛碎玉铺幽径,荷捧明珠照晚晴:化用陆游"花气袭人知骤暖"意,以"碎玉明珠"喻竹影雨珠,暗合暮春乍晴之景。
2. 苔痕似画无人扫,留待诗人带墨归:化用刘禹锡"苔痕上阶绿",赋予苔痕以文人意趣,暗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哲思。
3. 竹露松风入砚池,湖园雅集正宜诗:化用黄庭坚"松风竹露听琴眠",将自然声响融入诗心,体现文人与天地对话的创作状态。
4. 相逢且尽杯中酒,莫管人间第几程:化用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直白语言写深厚友情,余韵悠长。
【注】本章以"竹荷"为核心意象,贯穿"自然即诗"的创作理念,通过三次诗词唱和展现文人友情的清雅纯粹,避免爱情元素,侧重"知己相契诗心共鸣"的情感表达。文中诗词皆贴合场景与人物心境,力求"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延续前章《湖园诗趣》的文人雅趣风格。
喜欢云麓词心录:白云着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云麓词心录:白云着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