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外部,关东联盟马上兵临城下就不说了。只说洛阳城内,有几人心向自己?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关东联盟留在洛阳的暗子。只等联盟兵到,便要开门献城。自己又没办法一个个甄别,总不能一口气杀光满城百姓,只能留下他们装作不知道。除去这些关东联盟留下的暗子,还有多少是想暗害自己的?来洛阳虽不久,但也确实有不少人因自己破家灭族。这些人与自己血海深仇,每日行走洛阳,都提心吊胆,生怕不注意就被射冷箭。这半年中,被射的冷箭,也不下十起,实在防不胜防。还有朝堂之上,多少人是不服自己的。只是畏惧自己的武力,敢怒不敢言的。这关东士族控制的朝堂,自己虽以力压人,但他们怎么也不会服气。如今关东联盟兵锋直指洛阳,这些人也蠢蠢欲动,想要内外勾连,掀翻自己。这洛阳城内,似乎找不到一个与自己同心的助力。
内部派系不稳定,外部环境也复杂,思来想去,这洛阳是没办法呆了。如今关东兵锋正盛,不如迁都长安,暂避锋芒。回到自己的大本营,没有人里应外合,没有朝堂之人掣肘,自己甩脱束缚,整顿内部,再来收拾这些关东士族,定然手到擒来。
于是朝堂之上,董卓正是提出迁都之议,暂避锋芒的想法,却招到公卿反对。首先跳出来的,就是太尉黄婉。似乎是有了关东联军做外援,黄琬硬气许多,腰杆也直了,在朝堂上,公然驳斥董卓的议题。
“迁都万万不可。自光武中兴以来,大汉国都,洛阳才是正统,西迁长安,中央权威不再,天下将不得安宁。所以迁都之议,万万不可。”
他是关东集团的人,迁到长安,朝堂自然会由关西士族主导,那到时还有关东什么事。所以董卓的议题,即便要杀头,他也不敢同意。董卓没想到这次黄琬如此硬气,恨得咬牙切齿却也不敢如何。自己夺权不正,需要笼络士族,所以即便黄琬不听话,也不敢对他如何。只能免官了事。
罢免黄琬,本以为会好些,杀鸡儆猴,总会有效果。没想到反对迁都的人,还是此起彼伏。像挖到人祖坟似的,平日一个个人畜无害的人物,都跳出来反对。这都城一迁,可不就挖断关东士族世代名臣世家的道路?这点董卓没考虑,但迁都是必然的。既然商议不听,那便直接武力护送。
三月,董卓派人护送皇帝刘协前往长安。待刘协走后,董卓又强迫将洛阳数百万人口迁往长安。不迁者就地格杀,人如猪狗,被赶往长安。迁走朝堂皇帝公卿,有大将高官压阵,士兵不敢如何。可是这百万人口的百姓,押送士兵无所顾忌,抄掠践踏,加以饥饿劳累,待抵达长安,百姓死者不计其数。董卓暴虐之名,由此传开。迁走百姓,董卓还觉得不过瘾,想着关东集团不是想要洛阳?那便将洛阳给你们。于是一把火,将洛阳的宫殿、官府、民房等全部烧毁,方圆二百里化成一片灰烬。留给关东集团一片废墟以及地图上的一个名字。
上百年的都城洛阳,大汉最繁华的地方,天下明珠,就这么被董卓毁于一旦。
董卓一把火将洛阳烧成灰烬,回到根据地长安。不但甩开内部掣肘,还使补给线缩短,关东联军的战线拉长,一下子反客为主,掌控战争的主动权。正应那句谶语,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而关东联军见讨伐目标跑了,再打下去,讨不到便宜,意义不大,便开始原地不动。每日置酒高会,不思进取。只有曹操孙坚等人坚持西进,建议诸军占据要隘,然后分兵袭扰关中。然而人微言轻,并无人响应。曹操率领本部人马与鲍信向西追击,然而遇上董卓部将徐荣,大败而归。而孙坚追击董卓,得胜而归。袁术为制约孙坚,便不发兵粮,导致孙坚退兵。从此诸侯军队,再无人向西,讨伐董卓便沦为笑话。
喜欢汉末听雨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汉末听雨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