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心中暗道,这老狐狸,算盘打得真精。跟他斗心眼,自己还是太嫩了。自己想要的就是这层师徒关系,到时候就可以借着这层关系,攀扯到曹操和袁绍两位师兄弟,谁真的只是想学那竖笛?可他这么一来,好处是得了,自己却什么都捞不着。于是开口说道:“先生这话,我可不敢苟同。自古以来,都是拜师学艺,拜师学艺,自然是先拜师,后学艺。我既然打算追随先生学习,不管先生如何看待我,我都认定先生为我的师父。”
蔡邕心想,这小狐狸说的倒也有些道理,又问道:“可读过书?”
“读过几本,识得些文字。” 周晨不敢说大话,万一与原身身份不符,容易露馅。
蔡邕心想,读书明理的人应该知道分寸,而且这小子心地也不坏。看在美酒的份上,收他做个记名弟子倒也可以。“那行,就允你在老夫这儿记个名。”
周晨咧嘴笑了,心想,美酒的魅力果然还是战胜了他的理智。立马做出回应,跪地拜师:“学生周晨拜见老师。”
蔡邕点了点头,说道:“明日我叫上几个人,做个见证,你明日再来行拜师礼吧。”
在古代,师徒关系极为重要,仅次于父子关系。所谓 “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便足以看出其重要程度。建立这样重要的关系,自然会有隆重的拜师礼,甚至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拜师礼的具体流程,周晨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准备。回到作坊后,他只好把伙计们叫来商量。
“我要拜当世大儒蔡邕为师,这拜师礼该怎么准备?” 周晨问道。
王小二显然也没拜过师,最多只是听说过一些,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周忠倒是似乎有些见识,说道:“普通人拜师,一般都要准备六礼束修。这六礼分别是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以及干肉。芹菜寓意着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寓意着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着红运高照;红枣寓意着早日学成;桂圆寓意着功德圆满;干肉则表达了弟子的心意。”
“就这么简单?这六礼倒是不难准备。还有别的讲究吗?”
“别的么,我也不太清楚。我所说的只是常人拜师的礼数。却不知道掌柜的拜这大儒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特别的也不管了,咱们也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能有什么特别的。周忠,你见多识广,就去帮我准备这六礼。”
“好嘞,掌柜的。” 周忠兴高采烈的应下,显得和他自己拜师一般。
周晨在店里来回踱步,思索着还需要准备些什么。小二被他晃得头都晕了,于是委屈的提醒道:“掌柜的,您歇一歇吧,我的头都被您晃晕了。那蔡夫子那么喜欢喝酒,要不您再准备些太白酿,投其所好?”
“这主意不错。这样,你把咱们这次酿的酒,留两小坛,剩下的都装好,明天全部送过去。” 周晨说道。
“咱们只留两坛?两坛酒够咱们这么多人喝两天的。您送那么一大坛子酒,按照原来太白酿的价格,那得值不少钱呢。” 小二有些心疼地说道。
在小二看来,那可是一大笔钱,却没考虑到用这些酒能换回来什么。实际上,这些酒换来的是一张无比珍贵的 “身份证”。以后世人提到周晨,第一个头衔将不再是小商贩,而是蔡邕的弟子。他将从一个从事 “贱业” 的商人,一跃成为地位超然的士人,实现彻底的脱胎换骨。
第二天,周晨带着精心准备的拜师礼,准时来到了卢庄。昨日那个小童将他引到正堂。只见正堂中,蔡邕和另一位老者正坐着谈论学问,下首侍立着卫仲道和两个陌生的面孔,他们身后站着一位姑娘,正是那日在雨中见过的那位。正堂宽敞明亮,堂前挂着一幅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画像,画像下已摆好了香案。看着这庄重的阵势,周晨不禁感到有些紧张。
拜师礼首先要拜祖师,蔡邕身为当世大儒,自然要先拜孔子。随后,弟子拜师父。蔡邕端坐在上位,周晨恭恭敬敬地行了三叩首之礼,然后献上了拜师六礼。蔡邕收下礼物后,却没有让周晨起身。周晨以为蔡邕要训话,便抬头看向他,却发现蔡邕也在看着自己。难道是这六礼太简单,师父不满意? 周晨心中暗自思忖。随后,他连忙回头示意小二,将那一大坛酒献上。
“知道师父爱酒,这是弟子特意为您准备的。” 周晨说道。
“老夫确实爱酒,但老夫等的却不是这个。而且师礼尚未完成,你还不能叫我师父。” 蔡邕说道。
“不至于这么绝吧,收了礼却不办事,原来这个时代的官僚主义比后世还严重。” 周晨心中暗暗咒骂,但嘴上却换了一副说辞:“弟子实在不知道还缺什么,请师父指点。”
蔡邕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这小子平日里狡猾得像只狐狸,办起正事来怎么如此不靠谱,让卢植看了这么大一个笑话。一旁的卢植信了周晨的话,便开口指点道:“你要拜师,连拜师帖都没准备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