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工农兵大学生

作品:工农兵大学生|作者:艾叶子|分类:现言|更新:2025-05-16 17:53:35|字数:21912字

谨以此书敬献给94万工农兵大学生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作者:艾叶子

第一章 当个厂医也不错

忆江南告别军营,回到了西江省机械厂。

她的想法非常简单,还是回车间、继续她曾经有过的充实而欢乐的工人工作和生活吧。

当兵5年,她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与车间工人们的联系和往来,感觉就像是出了一趟远门, 现在终于又回来了。

西江省机械厂是1958年开始筹备建厂,最初是以《中央机械厂》的规模来设计筹建的,当时从全国各地抽调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上海人居多。

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加上苏联逼债,国内许多新建项目纷纷下马,《中央机械厂》降低规模级别、就改名成为《西江省机械厂》;到了60年代中期,已经移交给界西市机械局代管了。

从1970年开始,大学重新招生,取消了高考、改为“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些来自各行各业、最基层的新大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实施推荐工农兵入大学制度以来,市里分配给界西市这个最大的机械厂、大学生招生名额每年都有2、3个。

上学名额都是最先向生产第一线倾斜的,作为军工产品车间又是最受重视的第一线;能分配到这个车间的师傅们,必须是经过政治审查,历史清白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工人。

恢复高考势在必行,1976年、可能是择优推荐上大学的最后一年了!再与那些老高中生或者新高中生,在考场上一竞高下,忆江南显然不具优势了。

文科,她是胸有成竹的、关键在于数理化的绝对劣势;她学到的数学基础知识、停留在了8年前、只有那个一元一次方程式水平;物理只是自学过电工学、化学根本没有学过。

扬长避短,这是忆江南为自己制定的策略,为了能够跨进大学再学习,她已经等待8年啦!

和她一道进厂的老三届的高中或初中的学生们,绝大部分都已经进入到了个人婚姻家庭的生活轨道上去了。

分配进工厂干了2年,厂领导就将18岁的忆江南列入重点培养对象。

找她谈话时,一听说要准备当民兵营副营长,忆江南担心万一今年征兵开始领导会不让走了。

她指着自己的鼻子,两只眼睛变成了对对眼,装傻充愣问道:“是准备培养我吗?民兵营长是哪一级的干部啊......我要去当兵,还是培养其她的女职工吧”。于是,她提供了7、8个本车间同期进厂女学员的名字,反正不是自己就行了。

就这样,她放弃了工厂领导的一次提拔培养机会,去了部队 ;从一个每月津贴只有6元钱的大头兵开始了军营生涯。

经历过军队士兵生涯锻炼5年,在部队入了党;现在回到了工厂、面临二次再分配。

劳动工资科童科长提出:“两个岗位,你可以选择一个;一是厂部宣传科当广播员放映员,你在部队就是干这行的,熟门熟路;二是咱们工厂卫生所需要人,你可以去卫生所上班”。

“卫生所?在部队是干广播员放影员守机员,没有做过医务工作啊?”

“不要紧,可以马上送你去接受护理技能的培训”。

还有这样的好事情?可以接受培训,学习新的技能,又可以走在学习新知识的小路上,忆江南不由心动了。

闻讯,老父亲忆忠勇倒是很满意:“当医生护士很好啊,可以治病救人;解放战争时期,我在东北第四野战军阿城医院就是院长,你妈妈还是护士;现在咱们家还缺一个搞医的人”。

忆江南知道,老爸还就是部队的习惯,喜欢调兵遣将排兵布阵。

他因为身体原因,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之前、谢绝副司令任命;50岁就主动申请办理了退休,在那个年代,那可是一次绝无仅有的选择,要知道有多少人眼睛中都盯着那个位子。

退休以后,现在他能安排调动的就是这几个子女了;全家人口都要合理安排,涉及民生的重点行业最好要有家人参与。

按照他的想法,放一个到食品副食品公司,民以食为天、解决吃肉吃油吃粮的问题,老大被安排其中当了一名工人。

放一个去医院或者卫生所,解决全家医疗保健看病的问题,目前暂时空缺,如果忆江南能够填补医疗这个空白,他还是很满意的。

部队里面嘛,最好要放一个,第二代当中没有军人接班、真不甘心、于是小弟目前还是现役军人。

再能放一个管盖房子的、管物资的单位也很好;目前暂时没有,那就等待机会、以后再慢慢调整。

作为曾经的体委名誉主任,放一个孩子去体委,解决看体育比赛门票的娱乐问题,计划是把老三安排进体委。

老三的兴趣爱好走的是冷门路线,搞什么围棋、桥牌、康乐球、钓鱼之类,这类人才在70年代比较稀缺,体委正需要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工农兵大学生》,方便以后阅读工农兵大学生第1章 工农兵大学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农兵大学生第1章 工农兵大学生并对工农兵大学生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