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察觉到秦军的意图后,果断在营地内推行屯田令。他亲自督促士兵开垦荒地,士兵们手持锄头,在荒芜的土地上奋力挖掘,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播下耐旱的粟米种子,同时派人前往周边村落,用兵器换取百姓的存粮。“我们要比白起更能熬。” 他对苏三娘说,目光坚定,仿佛在向白起宣战。“传令工匠,改良水车,引丹水灌溉农田,务必让这些粟米茁壮成长。” 营地里,工匠们施展巧思,将一些实用的机械构造运用到农耕器具上,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渐渐冒出嫩绿的禾苗,给这肃杀的战场增添了几分生机。嫩绿的禾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白起得知赵括的屯田举措后,冷笑一声:“赵括倒是懂得未雨绸缪,不过,想自给自足,可没那么容易。” 他命人在秦赵边境散播谣言,称赵国即将战败,百姓纷纷逃亡,扰乱赵国人心。同时,暗中派人乔装打扮,混入赵军运粮队必经之路,破坏赵军的运粮队,劫掠他们从民间征集的粮草。“赵括想自给自足?我偏不让他如愿。” 白起把玩着一枚赵军的箭镞,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仿佛要将赵括置于死地而后快。
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秦赵双方都在等待对方先露出破绽。白起继续派出小股部队,如骚扰的蚊虫般,时不时对赵军发动袭击,制造进攻假象,却始终不发动大规模战役,试图耗尽赵军的耐心与资源。赵括则稳守防线,如磐石般坚定不移,一边加固工事,让防线愈发坚固,一边扩充军备,训练士卒,提升战斗力。双方营地之间的旷野上,时常能看到斥候的身影,他们身形矫健,如鬼魅般穿梭,收集着对方的情报,为各自的主帅提供决策依据。斥候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敌营之间,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渺小,却又无比坚定。
一日,白起乔装成商人,头戴斗笠,身着粗布麻衣,混入赵军控制的城镇。他的腰间挂着一个破旧的钱袋,里面装着几枚铜钱,随着他的走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在集市上踱步转悠,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目光如炬,仔细观察百姓的生活状况和赵军的布防情况。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百姓们有的在摆摊卖菜,有的在店铺里忙碌,有的在街头闲聊。赵军士兵在街道上巡逻,他们的眼神警惕,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白起走进一家酒馆,酒馆里弥漫着浓烈的酒香和饭菜的香味。他找了个角落坐下,点了一碗酒和一些饭菜,一边吃着,一边听着周围人谈论战事。几个赵军士兵正在谈论战事,言语间对赵括充满信任,眼神坚定,坚信能够抵御秦军。白起听后,心中暗自警惕 —— 赵括不仅军事才能出众,在治军方面也颇有手段,能让士兵如此信服,绝非易事,这场较量,远比想象中棘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仿佛已经预见到了未来战争的艰难和残酷。
回到营地,白起立即召开军事会议。他神色凝重,在沙盘上重新布置兵力,深思熟虑后,决定改变策略,先从赵军的侧翼入手,切断其与后方的联系,如同斩断敌人的臂膀。“传我将令,让蒙骜率两万大军,秘密绕到赵军西侧,务必隐蔽行踪,伺机而动。” 他目光坚定而冷酷,仿佛能看穿战场迷雾,“我们要像一把利刃,慢慢剖开赵括的防线,给他致命一击。”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充满了必胜的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赵括很快得知秦军的异动。他站在地图前,眉头紧皱,沉思良久,然后下达命令:“调三千胡骑,加强西侧警戒,不得有丝毫疏忽。同时,在必经之路埋设机关,准备给秦军一个惊喜,让他们有来无回。” 他的眼神中透着自信与冷静,仿佛早已看穿白起的计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他的眼神坚定而自信,仿佛在向白起宣告:“你的阴谋诡计,在我面前是行不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赵双方的对峙愈发紧张。白起的部队在西侧蠢蠢欲动,暗中集结兵力,准备发动突袭;赵括则严阵以待,加固防线,埋设机关,只等秦军自投罗网。一场更大规模的冲突,正在黑暗中悄然酝酿,压抑的氛围弥漫在战场上空,只待一个导火索,便会彻底爆发。而在这场博弈中,白起和赵括,这两位当世名将,都在竭尽全力,绞尽脑汁,为了胜利,也为了各自的国家,展开一场智慧与耐力的终极较量,究竟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喜欢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