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墨甲初现

作品: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作者:上班苦|分类:历史|更新:2025-05-13 10:14:29|字数:10110字

“潞麻的纤维坚韧异常,确实是织甲胄的上等材料。” 墨离接过铜钱,拿起矩尺,仔细丈量着穿口的直径。“秦人去年在陇西郡新设立了‘工室’,专门织造‘玄甲’。每一副甲胄,需要用到潞麻二十斤。” 说着,他忽然从供桌下取出半幅破损的秦甲残片,甲片内侧刻着极小的编号 “上造 - 七”—— 这表明,这是只有第七等爵位的士兵才有资格穿戴的甲胄。

三人围坐在火塘边上,陶罐里的姜汤咕嘟咕嘟地翻滚着,蒸腾而起的热气中,混杂着苏三娘身上淡淡的胭脂香,以及墨离身上特有的墨香。赵括撕下一块硬饼,放在火上烘烤。不经意间,他发现饼面裂开的纹路,竟与墙上的秦国地图隐隐暗合,这一巧合,让他心中不禁一动。“秦国若是得手,必定会派遣重兵压境。” 他说着,拿起炭笔,在地面上缓缓画出赵秦边境的大致轮廓。笔尖在 “长平” 二字上,不由自主地停顿了片刻 —— 那里,曾是他命丧黄泉的伤心之地。“上党地势高耸险峻,犹如卡在秦赵之间的一颗尖锐利齿。若赵国吞下它,必然会梗在喉咙;若舍弃它,反倒能保得安宁。”

“弃之?” 墨离放下手中的竹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疑惑。“冯亭献地,这可是天赐良机啊……” 赵括摇了摇头,打断了他的话:“秦强赵弱,这是明摆着的大势。当年乐毅大破齐国,靠的是五国合纵的力量。如今秦国一家独大,赵国若是独自承接这把利刃,必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他抬起手指,指向地图上的齐魏两国,“唯有联合齐国和魏国,以此来制衡秦国,同时加固赵长城,坚守险要之地,方能避开秦国的锋芒。”

苏三娘突然将半块烤胡饼重重地拍在火塘边,饼面上的胭脂印记,在炭灰上烙出了一朵红梅般的图案,煞是好看。“说得倒轻巧!” 她忍不住嗤笑一声,“赵王连中山王陵里的青铜方壶都要挖出来,摆在正殿炫耀,更何况是上党那十七座城呢?” 说着,她从袖中摸出一片残破的玉璜,边缘刻着中山国特有的山形纹。“上个月,王宫派人去灵寿城,连中山桓公的棺椁都撬开了,就为了寻找那对‘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墨离沉吟着,缓缓展开一幅列国粮草分布图。“齐国坐拥鱼盐之利,魏国占据河济之饶,而赵国则有代马胡犬的优势。” 他的矩尺轻轻划过太行山脉,“倘若用代郡的战马,去换取齐国的海盐、魏国的粟米,既能增强我们的军备实力,又能削弱秦国的粮草储备。要知道,秦人虽然善于耕种,但却缺少战马,也没有海盐来腌制军粮。”

赵括忽然想起长平之战时,赵军因为缺乏食盐,导致伤口溃烂,士兵们痛苦不堪的惨状。想到这里,他的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火塘边的盐罐。“苏大姐,那些收购潞麻的秦商,可曾与邯郸的‘谒者署’有过往来?” 苏三娘挑了挑眉,反问道:“你是说王宫的采购官?前几日,我亲眼看见平原君的家宰,正往秦商的马车上搬运青铜剑,那剑鞘上还刻着中山国的蟠虺纹呢。”

火塘里的炭块突然 “啪” 的一声爆响,溅起的火星,落在墨离展开的 “军功爵制” 绢帛上。那上面,用朱笔清晰地标注着二十等爵的晋升路径,从最低的 “公士”,一直到最高的 “彻侯”,每一级都明确对应着具体的田宅、臣妾数量。“斩首一级,便可授爵一级。” 墨离的指尖轻轻划过 “簪袅”“不更” 等爵位,认真地解释道,“这就意味着,秦军每五人组成一伍,若是斩首数量不满,伍长就得受死;要是斩首超过规定数量,全伍都能授爵。”

赵括紧紧盯着 “上造” 爵对应的 “宅地九亩”,脑海中突然浮现出秦军士兵胸前那闪闪发光的青铜爵牌。“这样的制度,让秦人一听到要打仗,就满心欢喜,一见到敌人,便奋勇向前。” 他伸手抓起一块木炭,在地图上果断地圈出秦军的粮道。“但是,千里迢迢地运送粮草,每日耗费巨大。倘若我们能截断他们的陇右道与河内道,秦军必然会不战自乱。”

墨离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仿佛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墨家弟子曾在函谷关看到,秦军的粮车每行驶十里,就必定会更换拉车的牛,车轴上刻着‘工师之印’。但是……” 他说着,忽然从木箱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青铜弩机,“他们的弩机射程,仅有百步,而我们改良后的……”

“等等。” 赵括接过弩机,仔细端详,发现弩臂处刻着细密的齿纹。“这是墨家的‘望山’刻度?” 墨离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自豪的神情。“矩子改良了瞄准装置,将弩臂缩短了三寸,却在弩牙处增加了青铜卡榫。” 他一边演示着上弦的动作,一边说道。机括发出的轻响,竟比秦军弩机低了两个音阶,十分轻微。“用太行山精铁锻造的弩箭,射程可达一百二十步,而且发射的时候,悄无声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方便以后阅读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第2章 墨甲初现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第2章 墨甲初现并对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