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钱学森

作品:中国历代名人大鉴|作者:张一疯|分类:其他|更新:2025-05-13 06:48:53|字数:30990字

2.师从名师

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至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开启了一段影响他一生的学术之旅。

冯·卡门是当时航空科学领域的顶尖人物,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初次见面时,冯·卡门提出几个问题,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准确作答,其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让冯·卡门暗自赞许,欣然收下了这位学生。

在学习内容上,钱学森跟随冯·卡门深入钻研航空工程理论和应用力学。他们探讨空气动力学中的复杂问题,研究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的气流特性。冯·卡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钱学森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研究项目方面,钱学森参与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他与冯·卡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他们共同提出的“卡门 - 钱学森公式”,为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航空航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师生二人在长期的合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冯·卡门不仅是钱学森的学术导师,更是他的人生引路人。他鼓励钱学森大胆创新,勇于挑战传统观念。钱学森也十分敬重冯·卡门,虚心接受他的指导和建议。在冯·卡门的影响下,钱学森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为他日后回国投身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可以说,冯·卡门对钱学森的学术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他科研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3.学术突破

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火箭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现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下是他的部分重要成果及其应用:

研究成果

具体内容

应用领域

卡门 - 钱学森公式

20世纪30年代末,钱学森与导师冯·卡门合作,针对亚声速可压缩流动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提出了“卡门 - 钱学森公式”。该公式准确描述了在亚声速范围内,物体在气流中所受压力与气流速度、物体形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修正了以往理论的不足,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在飞行器设计中,工程师们运用该公式可以更精确地计算飞机机翼、机身等部位的气动力,优化飞行器的外形设计,提高飞行性能和燃油效率。在高速列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设计中,也可利用该公式来减少空气阻力,降低能耗。

钱学森弹道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在研究火箭飞行轨迹时提出了“钱学森弹道”。这是一种新型的导弹飞行轨迹,结合了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特点。导弹先按照传统的弹道式飞行方式进入大气层外,然后在临近空间以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利用空气动力进行机动变轨。

“钱学森弹道”大大增加了导弹的射程和突防能力。敌方很难对采用这种弹道的导弹进行拦截,提高了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打击效果。目前,多个国家在高超声速武器的研发中都借鉴了“钱学森弹道”的原理。

物理力学的设想

20世纪50年代初,钱学森提出了物理力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设想。他主张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运用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学等理论,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力学行为。

在材料科学领域,物理力学为新型材料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可以设计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满足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的需求。在能源领域,物理力学有助于深入理解燃烧、传热等过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钱学森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在当今的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

三、归国之路与艰难险阻

1.归国决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瞬间照亮了远在美国的钱学森的内心。尽管此时他在美国已经拥有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极高的学术地位,是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以及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

钱学森深知,祖国历经多年的战乱,百废待兴,尤其在科技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他渴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他曾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种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责任感,让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一定能搞。他希望凭借自己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知识,帮助祖国建立起现代化的国防工业,让祖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在他的内心深处,爱国情怀早已根深蒂固,这种情怀驱使着他克服一切困难,踏上回国的征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国历代名人大鉴》,方便以后阅读中国历代名人大鉴第2章 钱学森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国历代名人大鉴第2章 钱学森并对中国历代名人大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