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曹操

作品:中国历代名人大鉴|作者:张一疯|分类:其他|更新:2025-05-13 06:47:09|字数:38640字

赤壁之战后,曹操认识到短期内难以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于是调整了战略。在军事上,他加强了对北方边境的防御,抵御匈奴、乌桓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同时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和训练,提高军队的水战能力。在政治上,他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加强中央集权。建安十八年(213 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都邺城。

而孙权和刘备则在战后不断扩张势力。孙权继续向岭南地区发展,扩大了自己的统治范围。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于建安十九年(214 年)占领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又夺取汉中,势力达到鼎盛。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曹操占据北方,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则拥有荆州和益州。三方势力相互制衡,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展开了长期的较量。这种鼎立的局面维持了数十年,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5.晚年岁月与曹魏奠基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但他在北方的统治地位却更加稳固。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步入了晚年,其政治地位也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建安十八年(213 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都邺城。魏国拥有了自己的一套完整官制,设置尚书、侍中、六卿等官职,这标志着曹操在名义上虽为汉臣,但实际上已成为魏国的君主,其权力和地位与皇帝无异。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曹操进爵为魏王,打破了汉朝非刘姓不能封王的惯例,进一步彰显了他的权势。此时的曹操,名义上是东汉的丞相,实则掌控着整个北方的军政大权,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曹操对曹魏政权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视。在政治上,他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选拔了大批有才能的官员,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推行的屯田制,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还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曹魏政权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在军事上,他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多次击败外敌的入侵,保障了北方边境的安全。他的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曹操的政治遗产对曹魏政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用人唯才的理念,使得曹魏政权人才济济,文有荀彧、郭嘉、贾诩等谋士,武有张辽、徐晃、张合等将领。这些人才为曹魏政权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法治思想,也为曹魏政权的政治稳定提供了保障。

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曹操在洛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在遗嘱中,曹操嘱咐家人要节俭办丧事,不要厚葬。他还对自己的后事进行了详细的安排,体现了他务实、节俭的作风。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承了他的王位。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称帝建立魏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虽然没有亲自称帝,但他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智慧和文学贡献,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猜忌多疑的一面。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曹操的政治才能

1.用人之道与人才战略

曹操之所以能在乱世中崛起并成就一番霸业,与其卓越的用人之道和人才战略密不可分。他的用人理念和选拔机制独具特色,为其招揽了众多贤才,助力他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 用人唯才,不拘一格:曹操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主张“唯才是举”。他多次发布求贤令,明确表示不论出身贵贱、品行如何,只要有才能就可以为他所用。例如,郭嘉原本是袁绍的部下,因觉得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而转投曹操。曹操与他交谈后,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对其委以重任。郭嘉也不负所望,为曹操出谋划策,在官渡之战等重要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又如,典韦出身低微,但武艺高强,曹操发现他的才能后,将其留在身边担任护卫,典韦为保护曹操多次出生入死。

· 广纳贤才,兼收并蓄:曹操善于从各个渠道招揽人才,无论是敌方阵营的降将,还是民间的隐士,他都能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张辽本是吕布的部将,吕布战败后,张辽归降曹操。曹操不计前嫌,重用张辽,张辽在曹操麾下屡立战功,成为曹魏的名将之一。再如,许攸原本是袁绍的谋士,因与袁绍不和而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前来,高兴得赤脚相迎,许攸为曹操献上奇袭乌巢的计策,帮助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国历代名人大鉴》,方便以后阅读中国历代名人大鉴第1章 曹操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国历代名人大鉴第1章 曹操并对中国历代名人大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