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谈、荀跞接到命令后,迅速率领晋军出发。他们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性,因此在行军过程中,严格训练士兵,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当晋军与姬朝的徒众相遇时,一场激烈的战斗爆发了。
战斗初期,姬朝的徒众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对晋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们呼喊着口号,挥舞着武器,试图冲垮晋军的防线。然而,晋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籍谈、荀跞指挥晋军列成整齐的方阵,以盾牌和长矛组成坚固的防线,抵挡住了姬朝徒众的冲击。在战斗中,晋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利用弓箭和弩箭对姬朝的徒众进行远程打击,给他们造成了重大的伤亡。
随着战斗的进行,姬朝的徒众逐渐陷入了混乱。他们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训练,在晋军的攻击下,开始出现了溃败的迹象。籍谈、荀跞抓住时机,果断下令发起反击。晋军如猛虎下山一般,向姬朝的徒众冲去。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下,姬朝的徒众纷纷逃窜,溃不成军。
在这场关键的战斗中,籍谈、荀跞做出了一系列明智的决策。他们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战术,充分发挥了晋军的优势。同时,他们还注重激励士兵的士气,让晋军在战斗中保持了高昂的斗志。最终,晋军成功救出了姬猛,并护迎他避于王城。
晋军的介入和救援行动,暂时稳定了周王室的局势。姬猛在晋军的保护下,得以在王城暂时安身。然而,这场内乱并没有就此结束,姬朝仍然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再次发动攻击。周王室的未来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五、姬猛的结局与影响
1.姬猛之死
关于姬猛的死因,历史上存在病死和被王子朝杀害两种说法,每种说法都有其依据,但可信度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病死一说在部分史料中有记载。姬猛继位后面临着极为复杂和严峻的局势。朝廷内部,支持他和支持姬朝的两派大臣斗争激烈,政治决策难以顺利推行,行政效率低下,他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平衡各方势力,化解矛盾。外部诸侯态度暧昧,大多采取观望态度,未能给予他实质性的支持,这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且,他经历了被姬朝党徒劫走等一系列惊险事件,精神上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恐惧的状态。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姬猛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极大的负担,很有可能因此积劳成疾,最终因病去世。从常理推断,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恶化,所以病死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姬猛是被王子朝杀害。王子朝对王位觊觎已久,他发动叛乱就是为了争夺王位。虽然在晋军的介入下,他的叛乱暂时受挫,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野心。姬猛的存在始终是他登上王位的最大障碍。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王子朝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派人暗中杀害姬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史记》中也有相关记载暗示周悼王被王子朝杀害。但这种说法也存在一些疑点,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是王子朝所为。而且晋军介入后对姬猛有一定的保护,王子朝想要成功杀害姬猛也并非易事。
综合来看,病死的说法相对更具可信度。因为从姬猛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压力来看,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导致他生病死亡是比较符合逻辑的。而被王子朝杀害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可能性,但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由于历史久远,很多细节已经难以考证,姬猛的真正死因或许将永远成为一个谜团。
2.谥号与葬处
姬猛死后,被赐予谥号“悼王”。在古代,谥号是对逝者一生功过是非的高度概括和评价。“悼”字通常蕴含着哀伤、惋惜之意。姬猛在位时间极为短暂,仅仅半年便离世。他虽贵为天子,却一生都在王室的权力斗争漩涡中挣扎。从成为太子起,就面临着庶子姬朝的威胁,继位后又遭遇姬朝叛乱,始终未能真正掌控权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悲哀,谥号“悼王”,正是对他坎坷命运的一种哀伤与惋惜的表达。
关于姬猛的葬处,存在诸多不明之处。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当时周王室内部的混乱局势。王子朝之乱使得周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动荡,各方势力争斗不断,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姬猛葬礼的安排可能无法像正常时期那样周全和规范,葬处的记录也可能因此出现缺失或混乱。
另一种原因或许与战争和时间的侵蚀有关。东周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繁。姬猛的墓地可能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相关的标识和记录被损毁。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原本可能存在的一些线索也逐渐消失,导致后人难以确定他的具体葬处。
在民间也流传着一些关于姬猛葬处的传说。有传说称他葬于河南省郑州市马寨镇,但这一说法并没有确凿的历史文献依据。或许是当地百姓根据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或模糊的记忆而形成的说法。也有可能是为了纪念这位命运悲惨的君主,人们赋予了当地一个与他相关的传说。总之,由于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姬猛的葬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