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之大,阶级之严苛已然超出我的认知。
吏部也有详细的记录,自陛下登基以来,孔家共有十六人入仕。
只是他们多在兖州府周边州县出任教谕。
唯一一位离开齐鲁之地的还是兰县知县王令恭多次书信才出仕任兰县教谕。”
三皇子自然了解王家情形。
“德哥儿的二堂兄?”
贾琮点点头,“没错!
一共十七位先生,这和孔家近三千本家弟子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更别说近万在孔家书学的学子。
若论当世第一学阀孔家当仁不让。”
别说贾琮吃惊,就是二皇子和三皇子听到孔家本家就有近三千人,他们也感到吃惊。
“孔家是不是也无人参加举业?”
贾琮又点点头。
“孔家有教化万民之志,可如今曲阜却如同国中之国。
当地官员出自孔家,其余属官虽然是朝廷任命,可他们整日悠闲,连衙门都不入。
那份自在真是让人羡慕!”
国中之国?
若不是孔家特殊的地位,哪位帝王可以容忍此等事!
北静王手握重兵,如今还需要听从朝廷指令,孔家却安然自得。
“让父皇下旨让孔家人出山?”
三皇子摸着下巴说出自己的意见。
“殿下可知夏老大人至今还没下手清理孔家田产之事?”
看到两位皇子点头,贾琮这才小声道。
“孔家在儒林有特殊地位,夏老大人也不敢轻易出手,陛下也必然有顾虑。
好在王大人早有准备!”
二皇子这次倒是机灵不少,立马开口道。
“分化孔家?”
说完这句话之后,二皇子又立马闭嘴。
无他,二皇子突然发现事情之中总有特殊或者不可言明之处。
孔家真如贾琮口中所说这么容易被瓦解,那历代君王还有何颜面立于世!
答案就是分化孔家有王宁远的身影,同样少不了父皇的影子。
只一点二皇子就发现朝堂的阴暗和无奈之处。
结论就是在朝堂行走的官员就没有干净之处!
想到更多,二皇子后背浮出一层冷汗。
突然间发现太上皇,父皇,太子大哥在同一层次的压迫感是如此强烈。
二皇子心中的不适马上被楼外热闹的喧哗声赶走。
“这是要张榜?”
贾琮说着,眼睛不由的看向正在小声嘀咕的太子和德哥儿。
看热闹,贾琮那是一个字都不信。
只是太子到底在谋划什么却不曾透露一个字。
三皇子心里可没有那么多担忧,拉着贾琮兴奋的问道。
“你仔细瞧瞧那是不是治国公马家的管家?”
论起对勋贵家的了解三皇子自然不如贾琮。
看到治国公家的二管家正小声的给身边几位壮仆吩咐着,贾琮立马点头。
“是治国公府的,这是要榜下捉婿!”
贾琮自己说着,也不由勾起嘴角。
“马尚世袭三等威远将军,听说他有两位宠爱的庶出小姐。
算起来也到了成亲的年纪,只是不知谁会成为他家的乘龙快婿!”
边上的二皇子听到他们戏谑的话语,忍不住开口问道。
“琮哥儿,马家一向低调,在八公中不显山不露水,也不如宁荣二府豪富。
听你的语气似乎被捉的贡士还挺幸运!”
德哥儿又扭头看看太子,这才小声的解释道。
“马家低调,可在朝中势力却不容小觑。
兰县西的山丹马场殿下应该不陌生吧?”
军中之事,尤其事关军马,二皇子自然了解。
“王令恭借着扩建马场,扩地千里不说,六部如今更有意将兰县提为上州。
河西走廊管辖权恐怕也会落入王令恭之手。”
三皇子咦了一声。
“还真是好手段,不声不响之间,已经将河西走廊纳入治下。
难怪北静王恨王家入骨!
东西两位郡王被朝廷收服,王家也算居功至伟吧。
不过这个马家有什么关系?
提醒你一句,如今山丹军马场已经改名为山丹皇家军马场!”
贾琮翻了个白眼,对着三皇子拱拱手。
“谢三殿下提醒!
山丹军马场是一个老马场,立朝之初,马场破败,军马更是被盗卖一空。
山丹军马场也交给了治国公马魁治理。
如今朝中马政,还是这位老国公所立。
山丹皇家军马场名义上在兵部和兰县共同掌控之下。
可实际掌权人却是马家。
马场中管事大部为马家嫡系。
王令恭王大人虽然收纳部分漠南蒙古牧马人入马场,话语权依旧在马家。
内有西宁郡王打压,外有乌思藏和漠南蒙古觊觎之下,维护马场不失,还能不断壮大,马家当家人岂是泛泛之辈?
王家也只是恰逢其会罢了!”
三皇子像是听故事,二皇子思考片刻,小声的问道。
“难道这就是君臣相知?
也没见父皇对马家另眼相待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