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局势二

作品:明末求生记|作者:名剑山庄|分类:历史|更新:2025-05-12 01:06:46|字数:5044字

第一百三十章 局势二

山东浮山所。

大批海船黑压压的,就好像是山脉一般。覆盖了大片的海面。郑成功站在船头之上,迎着海风而立,任海风吹动他的头发。他远远的看着远处的海岸,在清晨的海雾之中,有一些朦胧,带着一股海市蜃楼的意味。

“让施琅上岸。”郑成功说道。

郑成功一声令下,桅杆之上,立即有人招摇令旗。一队战船飞一般向前而去。

清兵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运河一线,哪里有精力管这里,故而施琅攻浮山所,几乎是手到擒来。

不过一时三刻,就升起了大夏的旗帜,郑成功就弃船上岸。

这浮山所就是后世的青岛所在。

郑成功轻取此地,自然不肯放过机会,以此地为中心,四面八方辐射,又派人水路攻登莱。一时间山东半岛之上,大半都染成了大夏红色的旗帜。这消息传到了洪承畴耳朵之中。

洪承畴思量片刻,就来见多尔衮。

多尔衮此刻正窝火。

因为之前在鲁桥镇一战,清军大败亏输。

这一战,是堂堂正正的攻防战之中,败给夏军。多尔衮本以为是前线将领的问题,但是他将这一战,从头到尾复盘了好几遍,最终得到一个结论,这一战,前线将领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却没有大过错。

多尔衮感觉即便是他亲自指挥,也不过如此。

之所以,就是因为夏军多的过分的火炮。在后路通畅的情况之下,大批量火炮从后方运了过来,在鲁桥镇之战中,最少动用来了百余门重炮,至于如虎蹲炮这样的小炮,根本不计其数。

清军固然精悍非常,但是面对这样密集的火炮之下。根本坚持不住。

满清并非没有火炮,但是决计没有这么多的火炮。

失败也是理所应当。

多尔衮一时间有一种无能无力的感觉。这种感觉,让多尔衮既熟悉又陌生,这种熟悉的感觉,是他面对黄台吉的感觉,而陌生的却是,他从来没有在战场之上感觉到这种情况。

“王爷,洪先生到了。”一个奴才打千说道。

多尔衮收拾心情说道:“请他进来。”

洪承畴进来之后,打千行礼说道:“臣拜见摄政王。”

多尔衮说道:“洪先生请起。”

洪承畴目光一闪看见多尔衮面前的战报,说道:“摄政王可是鲁桥镇之战而忧心?”

多尔衮说道:“洪先生正中我心,我也没有想到,南朝火器之利,居然到了这种地步?”

洪承畴说道:“对此,臣倒是了解一二。”

多尔衮说道:“洪先生请讲。”

洪承畴说道:“摄政王可知道,黄澍此人?”

“黄澍?”多尔衮沉吟道,他似乎从大脑深处收刮出一丝记忆,说道:“可是左良玉的谋主?”

洪承畴说道:“正是如此。当初闯贼围攻开封之时,闯贼之中有人发明出铁模铸炮法,从此之后,闯贼之中火器数量大增,而南朝在南京建立制造局,专司火器制造。虽然具体数量臣不清楚,但是一年最少在千门大炮之上。”

“从顺治元年到现在,南朝火炮之多,不可计数。”

多尔衮心中陡然一惊,很多事情只要在战场之上遇见了,才知道事情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多尔衮之前也知道,南朝火炮数量多,但是多到什么程度,却不清楚。

“这铁模铸炮法,如此厉害?洪先生可知道其中底细。”多尔衮说道。

“臣并不清楚,但是有人知道。就是黄澍。”洪承畴说道:“当初八王征南,黄澍与左梦庚投奔本朝,就献上了此法,只是被束之高阁而已。”

多尔衮说道:“胡不早言?黄澍现在什么地方?”

洪承畴说道:“似乎在下面为地方官。”

多尔衮立即对身边的人说道:“传令下去,立即让黄澍调往北京,主持北京炮厂。”

“是。”立即有人答应一声。

洪承畴说道:“殿下英明。”

多尔衮说道:“有此人才,而不能用,是我之过也。”

洪承畴说道:“这不过是小术而已。摄政王操劳军机大事,如此小事,有些疏忽也无关大局。”

“如果早知此人。何至于今日之败?”多尔衮恨恨的说道。

洪承畴知道,即便是早就知道这个人。多尔衮也未必能用。虽然清廷本身还算比较重视技术上的问题,但是却远远比不上张轩。张轩在夏朝一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推广这个技术。

在从中间尝到其中好处之后,不用张轩推广,罗玉龙也会自己推广。

清廷这边得到这个技术之后,也并非没有用。而是按照原本的节奏来推广。自然慢夏朝一拍。

不吃亏,多尔衮不会多重视这一件事情。

洪承畴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多纠缠,说道:“其实这一败未必不好。”

多尔衮目光扫过来,说道:“洪先生的意思是?”

“摄政王。我们该撤退了。”洪承畴说道:“南朝镇海将军郑成功已经从海上而来,各地叛乱层出不穷,各部有疲于奔命之感。正逢此败,正是契机。摄政王可记着,我们之前的计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末求生记》,方便以后阅读明末求生记第一百三十章 局势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末求生记第一百三十章 局势二并对明末求生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