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遗爱加强商路安全措施后,商路贸易果然愈发顺畅。来来往往的商队络绎不绝,大唐的精美商品顺着商路运往各地,同时,各地的奇珍异宝也流入大唐,长安城的市场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
“哟呵,您瞧瞧这西域来的香料,味道那叫一个独特,闻着就提神醒脑!”一个香料商人在市场里大声叫卖着。
旁边一个卖瓷器的老板也不甘示弱:“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咱大唐的瓷器,那可是举世无双,质地细腻,花色精美,买回去摆在家里,那档次立马就上去了!”
商路带来的繁荣让百姓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可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时,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由于贸易量的大幅增长,货币兑换成了一个麻烦事儿。大唐使用的是铜钱,而周边一些国家和部落有着自己的货币,交易的时候换算起来十分复杂,还经常因为汇率问题产生纠纷。
“房大人呐,您可得管管这货币的事儿。咱和西域商人做生意,他们用的那什么金币银币,换算起来脑袋都要大了,而且他们老是觉得咱们占了便宜,这生意都快没法做了!”一个经常跑商路的商人苦着脸对房遗爱说道。
房遗爱一听,觉得这事儿确实棘手。他摸着下巴,思索片刻后说道:“这样吧,我召集一些懂经济的官员和商人,咱们一起商量个对策。不能因为这货币的事儿,影响了商路贸易的大好形势。”
很快,房遗爱把相关人员召集到了一起。大家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房大人,依我看,咱们可以设立一个官方的货币兑换机构,统一规定各种货币的兑换比率,这样不就清楚明了了嘛。”一位官员率先发言。
一个商人却皱着眉头反驳道:“这办法听起来不错,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不小啊。汇率这东西,会随着市场变化的,要是官方定死了,万一市场情况变了,那不是又要出乱子?”
众人听了,都觉得有道理,一时间又陷入了沉默。
这时,一个年轻的商人站了出来,他之前在南方沿海做过海外贸易,见识比较广。“房大人,我在和海外商人做生意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一种叫‘银票’的东西。咱们能不能也搞一种类似的通用票据,不管是大唐的铜钱,还是其他国家的货币,都能按照一定比例换成这种票据,交易的时候直接用票据结算,不就方便多了?”
房遗爱眼睛一亮:“这主意听起来挺新鲜,你详细说说。”
年轻商人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这种票据可以由朝廷背书,保证它的价值。各地设立专门的兑换点,大家可以随时用货币来兑换。这样一来,不管是大唐商人还是外国商人,都不用担心汇率换算的麻烦,而且携带起来也比大量的铜钱、金银方便得多。”
房遗爱听了,觉得这个想法可行,但还是有些顾虑:“这票据虽然方便,可万一有人伪造怎么办?这可不是小事儿。”
年轻商人笑着说道:“房大人,这不难解决。咱们可以在票据上印上特殊的图案和标记,采用复杂的印刷工艺,一般人根本伪造不了。而且,一旦发现有人伪造,严惩不贷,看谁还敢乱来!”
房遗爱觉得这办法不错,和众人又讨论了一些细节后,决定先试行这种通用票据。
“就这么定了!咱们先在商路沿线的城镇设立兑换点,推行这种通用票据。大家回去准备准备,尽快把这事儿落实下去。”房遗爱一锤定音。
就在房遗爱忙着解决货币问题的时候,经济改革在农业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情况。由于新的土地政策实施,一些地方的农民对土地的规划和种植方式不太清楚,导致农作物产量没有达到预期。
“房大人,我们按照您说的,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农民,可他们不知道种啥好,有些地都荒着呐。”一个地方官员焦急地向房遗爱汇报。
房遗爱听了,决定亲自去这些地方看看。他来到一个村庄,召集了村里的农民。
“乡亲们,我知道大家对新的土地政策有些疑惑,不知道该种什么。其实啊,咱们得根据市场需求来种。现在商路通了,外面的人对咱们大唐的茶叶、丝绸原料需求很大,咱们可以多种些茶树、桑树。”房遗爱耐心地给农民们解释着。
一个农民挠挠头问道:“房大人,种茶树、桑树俺们没经验呐,这咋整?”
房遗爱笑着说:“这个不用担心。朝廷会派专门的农技人员来教大家种植技术。而且,等收成了,会有商人直接来收购,大家不愁卖不出去。”
农民们听了,将信将疑。房遗爱见状,又说道:“这样吧,今年先由村里的几位有经验的老农带头种,朝廷会给你们提供种子和肥料。要是赚了钱,明年大家肯定都愿意种了。”
农民们听房遗爱这么一说,觉得有道理,纷纷点头表示愿意试试。
解决完农业的问题,房遗爱刚回到长安,就收到消息,说是一些保守的大臣对他推行的通用票据和农业改革措施不满,在朝堂上弹劾他,说他擅自改革,扰乱经济秩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