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女儿晓丽,和姐姐的经历相仿。农闲时,她穿梭在各个集市,贩卖从附近村子收购来的特色农产品。“婶子,您家这土鸡蛋可真新鲜,我全要啦!”晓丽热情地和农户打着交道。她性格爽朗,待人真诚,很快就积累了不少回头客,收入也颇为可观。晓丽的婆家是地主徐思源的后代。老公公徐清平,虽出身地主家庭,却没了旧时架子。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后,他包种了大片土地,每天天不亮就出门,直到月色笼罩大地才回家。“爸,您每天这么辛苦,可得注意身体啊。”晓丽心疼地劝道。徐清平总是笑着说:“不辛苦,这土地就是咱的根,只要勤劳,日子肯定越过越好。”徐清平的孩子们也个个勤劳能干,在各自领域努力打拼。徐清平在老家盖了一幢宽敞明亮的现代房屋,可随着孩子们陆续去县里市里定居,这座曾经热闹的房子渐渐被岁月遗忘。
晓丽的丈夫徐连威,长相平凡,站在人群里毫不起眼。当年,两人订婚不久,徐连威年轻气盛,因打架斗殴犯了前科。“晓丽啊,这小子有前科,你可别犯糊涂,赶紧分了吧。”村里的人纷纷劝道。但晓丽骨子里透着倔强,她坚信徐连威本质不坏,硬是顶着压力默默等待。“连威,我相信你出来后肯定能改,咱们一起好好过日子。”徐连威出狱那天,晓丽坚定地对他说。婚后,两口子一边种地,一边经商,起早贪黑,日子虽苦,却满是希望。
三女儿晓艳,和两个姐姐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她嫁给了教师孔祥文,随后搬到宝东,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您好,欢迎光临,请问需要点些什么?”晓艳每天都忙碌于餐桌之间,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晓艳,你这工作累不累啊?”丈夫孔祥文心疼地问。晓艳笑着回答:“不累,我觉得现在的生活简单又充实,挺好的。”在饭店里,晓艳的努力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从普通服务员晋升为大堂经理,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四女儿晓娜出去打工,和丈夫王树国走到了一起,起初靠打工维持生活,后来定居在省城郊区开起了建材商店。“树国,咱们一定要把这店经营好,以后过上好日子。”晓娜充满干劲地说。两人齐心协力,商店的生意渐渐红火兴隆起来。
晓静家的汪文武后来不再赶集卖货,转行做了业务员。他看到亲属开着小车回乡风光无限,他心动不已,也就跟着跑起了推销,生意越做越大。晓丽和徐连威努力还清了之前的债务,还在县城买了房子,把孩子接到县城上学。“爸妈,我们在县城买房子啦,以后孩子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了。”晓丽兴奋地打电话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
尽管四个女儿在各自的生活中取得了成就,但她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农村。每到农忙时节,晓静和晓丽都会放下手中的生意,回到老家。“爸,我们回来帮您收割庄稼啦!”姐妹俩一进家门就喊道。晓艳也会利用假期,带着丈夫和孩子回老家看望父母和姐姐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姐,你们在城里生意咋样?”晓艳好奇地问。晓静笑着说:“挺好的,就是忙了点。你们呢,在宝东过得还好吧?”欢声笑语回荡在那片熟悉的田野上空。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哥给儿子晓光在县里买了楼房结婚,一家人搬到宝东定居。晓光先是从勤杂员下岗,后来又干起农民,搬到宝东后开起出租车。“这出租车挣钱可真不容易,每天起早贪黑,还挣不了几个钱。”晓光抱怨道。他天天琢磨着挣钱的门道,甚至想过搞养殖。后来受大姐夫汪文武的影响,他决定出去跑跑。“姐夫,你跑业务有啥经验,给我讲讲呗。”晓光虚心地向汪文武请教。这样晓光就给人做上了业务员。
在时代的浪潮中,大哥一家的故事,就像一首朴实而动人的田园牧歌,见证着农村的变迁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我三弟从万丰供销社下岗后也面临着困境,没有收入怎么能行呢?那边他他儿子正要上大学,显然就是个硬账主,不给都不行。两口子托徐爱洁的弟弟给找了两份工作,他们选择了一份。
在那个果木园子,供打工者住的屋子里,劳累下来谁也不愿做饭。“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徐爱洁“啪”的一声,把手里那条洗得发毛、满是汗渍的毛巾狠狠摔在桌上,原本就不大的出租屋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震得似乎都晃了晃。她眼眶泛红,胸脯剧烈起伏着,几步冲到坐在床边闷头抽烟的三弟面前。
三弟被这一嗓子惊得手一抖,烟灰撒落在了满是泥土的裤子上,他却浑然不觉,缓缓吐出一口浓烟,声音沙哑又疲惫:“咋了,又咋了?这刚下班回来,骨头架子都快散了,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
“你看看咱们干的这都是啥活啊!”徐爱洁越说越激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干到月亮都老高了才回这破屋子,累得腰都快断了,挣那点钱,连给孩子吃饭的都不够!”她边说边用手比划着,情绪愈发激动,“这还是我亲弟弟给找的活,就这待遇,他到底咋想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