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瑜所学的经济学不像工科那样,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或大型实验室,但即便如此,经济学研究也绝非零成本。
在80年代,国内的经济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资源匮乏,计算工具落后,研究方法也相对单一。
想要做出一篇像样的论文,研究者往往需要亲自跑遍图书馆,翻阅堆积如山的期刊和统计年鉴,手工整理数据,甚至还得靠信件与国外学者交流,获取最新的理论动态。
这些工作不仅耗时耗力,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从差旅费到资料复印费,从订阅外文期刊到参加学术会议,每一项开支都在考验研究者的钱包。
更不用说,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往往离不开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
要研究80年代中国农村的土地改革效果,研究者可能需要深入乡村,挨家挨户收集农户的经济数据。
要分析国企改革的得失,可能得跑遍全国的工厂,采访管理者、工人,甚至翻阅地方政府的档案。
这些调研的交通费、住宿费、甚至给受访者的“辛苦费”,都是不小的开支。
而如果研究涉及国际比较,比如对比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研究者还得订阅昂贵的英文期刊,参加国际会议,甚至出国访问,这些成本更是成倍增长。
裴瑜穿越到80年代,虽然带着21世纪的知识优势,但她的经济学研究要想在北大站稳脚跟,绝不能仅靠“后见之明”。
要将未来知识转化为80年代的学术成果,她需要很多资金、数据、工具,以及与同行交流的机会。
北大的经济学系虽然是国内顶尖的学术重镇,但现在的科研条件远不如后世,研究经费有限,数据获取困难,计算机还是稀罕物,编程分析更是天方夜谭。
裴瑜必须想办法克服这些限制,找到适合这个时代的切入点。
喜欢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