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计算机选型

作品: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作者:深仨品|分类:游戏|更新:2025-05-21 15:29:55|字数:4552字

【实验室里的"土办法"】

北京西郊那座灰扑扑的三层小楼,白天看着像仓库,晚上亮着灯才像个研究所。1956年的春天,楼前的杨树才冒新芽,研究所的烟囱却已经昼夜不停地冒着烟。门口站岗的小战士王铁柱最爱跟新兵开玩笑:"知道为啥叫'算盘楼'不?里头那帮书呆子打算盘能打出火星子来!"

这话倒也不假。陈长安的团队刚组建时,连个像样的计算尺都凑不齐。最困难的时候,十几个研究员共用三支铅笔,写秃了笔尖就蘸着墨水继续写。财务处老张每次来送经费都叹气:"你们这开支,连文工团买胭脂的钱都不够。"

实验室的"镇室之宝"是台缴获的鬼子机械计算机,齿轮都锈得咬死了。机械组的小伙子们把它拆开重组,发现少了个关键零件。最后还是食堂大师傅出了主意——用擀面杖削了个木齿轮凑合,没想到比原装的还耐用。

"老陈,咱们这条件..."材料组组长看着漏雨的屋顶直摇头。 "怕什么?"陈长安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诸葛亮借东风还得看天气,咱们有党支持,比东风还靠谱!"

【"偷师"趣闻】

1957年夏天,上海虬江路旧货市场来了个戴草帽的"乡下人",蹲在无线电摊位前半天不动弹。摊主老周觉得奇怪,凑近一看,这人正用放大镜观察鹰酱军电台里的电路板。

"同志,这个要二十块钱。"老周故意把"同志"二字咬得很重。 草帽下露出陈长安的笑脸:"老哥,我出三十,帮我把这个滤波器拆下来行不?"

正说着,旁边传来一声冷笑:"巧了,我也看中这个了。"转头是个穿西装的中年人,无名指上的金戒指闪着光——是秃子派来的技术主任林志远。

两人较劲的工夫,老周突然压低声音:"两位别争了,后院还有更好的..."领到堆满杂物的后院,老周变戏法似的掀开油布,露出台完整的IBM计算机残骸。

"这..."林志远眼睛都直了。 "去年黄浦江打捞上来的,"老周搓着手,"鹰酱军撤退时故意沉江的。"

最后陈长安要走了核心存储器,林志远搬走了漂亮的外壳。临别时林志远突然问:"听说你们用算盘做辅助计算?" "是啊,"陈长安拍拍背包,"要不要送你两把?我们山东产的,珠子特别响。"

【"土法炼钢"式研发】

材料组的李大山急得满嘴燎泡。从沈阳机床厂搞来的硅原料纯度不够,做出的晶体管像得了疟疾——时灵时不灵。

"师傅,要不试试这个?"徒弟小王递上一包白色粉末。 "这啥?" "俺娘腌咸菜用的硼砂。"

李大山将信将疑地掺进熔炉。三天后开炉,坩埚里结出几块黑乎乎的晶体。测试时大毛专家伊万诺夫正好来访,看到数据直接摔了茶杯:"不可能!这纯度比我们实验室还高!"

秘密很快传开。化工部的领导特意来取经,李大山支支吾吾说不清。最后是食堂大师傅道破天机:"老李那炉子,跟我家腌酸菜的缸一个味儿!"原来他偷偷用了祖传的釉料配方,里面掺了槐花蜜和明矾。

更绝的是散热方案。有次测试时机器过热,临时搬来冬天取暖的炭盆倒扣在机箱上。没想到铜盆的导热效果出奇地好,后来所有机箱都改成了"炭盆式"散热结构。

"你们兔国人..."伊万诺夫看着这些土办法直摇头,"就像用筷子吃牛排。" "管用就行,"陈长安笑着递过一双筷子,"要不您试试?"

【"争气机"诞生记】

1959年元旦,第一台样机组装完成。开机仪式上,研究所破天荒发了半斤猪肉。可就在部长按下电源键时,机器突然"唱"起了《社会主义好》——原来声卡电路和运算单元短路了。

"快关掉!"陈长安急得冒汗。 "别关!"部长却笑了,"这功能好,以后算累了还能听歌!"

正式测试那天更荒唐。机器算到一半突然死机,大毛专家皱起眉头。电工老王抡起扳手就要拆机,情急之下踹了机箱一脚——机器居然又转起来了!

"这是...防震设计!"陈长安急中生智。 伊万诺夫将信将疑:"我们大毛计算机从不需要踢打..." "所以你们的机器没有'兔国特色'嘛!"老王得意地又踹了一脚。

后来在机箱里发现只蟋蟀,腿还卡在继电器里。这只"烈士"现在泡在酒精瓶里,标签上写着:"初代程序猿——1959年1月殉职"。

【意外的"广告效应"】

1960年春天,计算机还没正式命名,就先立了大功。气象局老周抱着三麻袋计算稿纸来求救:"各位救星!再不报准台风路径,渔民要把我们局砸了!"

机器十分钟算完三天气象数据。老周盯着结果直哆嗦:"这...这么快?我验算都来不及啊!"当晚的预报破天荒地准确,第二天渔民们敲锣打鼓送来锦旗:"神机妙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方便以后阅读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第252章 计算机选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第252章 计算机选型并对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