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的黎明】
1946年1月1日的曼谷,晨曦还未完全驱散夜色的时刻,大皇宫前的皇家广场已经聚集了数万民众。卖椰子的阿嬷陈婶凌晨三点就推着小车来到广场占位置,她粗糙的手指不停地搓着围裙边:"听说今天要升新国旗咧,我这把年纪还能见证建国,值了!"
广场四周,穿着崭新制式的军警正在维持秩序。这些士兵大多是从南洋各地抽调回来的远征军老兵,他们笔挺的制服左胸都别着"南洋远征军"的铜质徽章。班长李光明正帮一个新兵整理武装带:"小王,把腰板挺直喽!今天可是要载入史册的日子!"
天光渐亮时,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陆续有车辆驶入。当那辆黑色的奔驰轿车停下时,人群突然骚动起来。"是...是总统来了!"有人差点喊出那个禁忌的名字,又赶紧改口。只见一位身着深蓝色中山装的老者在侍卫簇拥下走向观礼台中央,他的步伐略显蹒跚,但腰杆挺得笔直。
观礼台两侧,来自各国的记者早已架好相机。美联社的约翰逊正调试他的莱卡相机,对旁边的路透社记者嘀咕:"上帝,这些夏国人居然真的在东南亚建国了。"他的镜头捕捉到一个有趣的画面:几位身着传统服饰的暹罗贵族站在观礼台角落,表情复杂地望着这一切。
上午八时整,军乐队突然奏响《三民主义歌》。原本嘈杂的广场瞬间安静,只有乐曲声在晨风中回荡。这时人们才发现,皇宫城墙上的暹罗国旗正在缓缓降下,而另一面新国旗正由三名仪仗队员护卫着走向旗杆。这三名旗手都曾在缅甸战场负伤——中间那位甚至装着假肢,但他们的正步却走得比任何人都要铿锵有力。
当国旗升到顶端的那一刻,二十四门礼炮同时鸣响。奇怪的是,炮声过后竟有数百只白鸽从皇宫方向飞来,在国旗上空盘旋。观礼台上,那位中山装老者掏出手帕擦了擦眼角。台下卖粉的阿伯突然跪地痛哭:"漂泊半生,终于有家了..."
【建国大典】
升旗仪式结束后,广场上的民众并未散去。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正在举行建国大典的文艺表演。来自潮州的舞狮队刚表演完,现在是一群云南少数民族的姑娘在跳竹竿舞。
后台休息室里,教育部次长林语堂正给表演传统文化的孩子们整理衣冠。他蹲下身给一个扮演孔子的七岁男孩系腰带:"待会儿上台别紧张,就像排练时那样走路。"男孩怯生生地问:"林伯伯,孔子走路真的很慢吗?"林语堂忍俊不禁:"是啊,君子不重则不威嘛。"
此时观礼台上正在举行外国使节觐见仪式。英国驻暹罗领事乔治·汉弗莱爵士是第一个上前祝贺的外交官,他用带着牛津腔的汉语说道:"女王陛下政府承认贵国政府为合法政权。"这句话让在场不少秃子官员红了眼眶——十年前在金陵,他们也曾听过类似的承认。
轮到大毛代表时,场面略显尴尬。留着大胡子的伊万诺夫同志只是机械地念完贺词,连握手都显得勉强。倒是一旁的鹰酱大使马克·韦恩热情洋溢,他握着中山装老者的手说:"自由世界又添新成员!"说着还朝大毛代表那边瞥了一眼。
最令人意外的环节出现在中午。当侍从官推着一个巨型蛋糕上台时,主持人宣布这是"南洋华侨联合总会"敬献的建国贺礼。蛋糕上精巧地用糖霜塑造了中南半岛地图,曼谷的位置还插着一面可食用的小国旗。中山装老者拿起餐刀时突然停顿,转头对身边的陈将军低语:"还记得二十年前在广州...长官,今天不说这些。"陈诚急忙打断,但两人泛红的眼眶已被记者拍下。
下午的阅兵式上,新组建的大夏国防军展示了令人惊讶的装备水平。虽然主力仍是美械师,但已经出现了自行组装的装甲车队。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南洋机械厂仿制的"怒江"式坦克,虽然炮管明显是美制75毫米炮的仿品,但车体焊接工艺相当精湛。观礼台上的鹰酱武官悄悄记录:"其军工潜力不容小觑。"
夜幕降临后,湄南河上举行了盛大的灯会。数百艘挂着红灯笼的舢板组成"建国"二字,岸边的华人社团放起了特制的"日月同辉"烟花。在总统府的阳台上,中山装老者独自望着这片璀璨,对身后的侍卫长轻声说:"去把云南送来的普洱茶泡一壶来。"当茶香弥漫开来时,一滴泪水悄然落入杯中。
【文化根基】
建国第三天,教育部长陈立夫就带着测绘队跑遍了曼谷周边。在清迈考察孔庙选址时,当地傣族头人召存信特意赶来,指着自家祖传的柚木林说:"这片风水最好,送给孔圣人!"陈立夫感动之余,坚持要按市价购买。
施工期间发生了一件趣事。当工人们掘地基时,挖出了一块刻有汉字的古碑。经考证竟是明朝永乐年间郑和船队留下的界碑,上面"大明国界"四字清晰可辨。陈立夫闻讯赶来,抚摸着石碑良久,当即决定将其立在孔庙正门前,并亲笔题写"五百年沧桑,重光华夏"的楹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