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红色飓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 - 1991)
第二十八章 红星的陨落:戈尔巴乔夫与新思维的破产(1985 - 1991)
第一节 改革与新思维: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
一、克里姆林宫的新风:带着胎记的革命者
1985年3月11日,对于苏联而言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在克里姆林宫那庄严肃穆的大厅里,举行着一场决定国家未来走向的重要会议——政治局会议。聚光灯聚焦在讲台上,一位新的领导人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他就是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额头上那块独特的胎记,在明亮的聚光灯下泛着淡淡的红光,仿佛是命运赋予他的特殊标记。他神情庄重地举起手中的政治局会议记录本,准备宣誓就职。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纸页间突然飘落出一张字条,上面赫然写着“改革或死亡”。这张不知何人塞进的纸条,如同一个神秘的预言,瞬间打破了会场原本的安静,也成了他此后五十年政治生涯中如影随形的魔咒。
这位年仅54岁的总书记,充满了朝气与改革的热情。他身着一套意大利剪裁的西装,这种时尚的着装在保守的克里姆林宫环境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列宁墓,这里一直是苏联的神圣象征,承载着无数苏联人民的信仰和记忆。然而,戈尔巴乔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突然命令撤走常年驻守在列宁墓前的卫兵。他大声说道:“让人民看看,领袖不是吸血鬼!”围观的群众被这突如其来的命令惊得错愕不已,他们从未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随后,戈尔巴乔夫快步走向阿尔巴特大街的面包店。这条大街是莫斯科最着名的街道之一,充满了生活气息。当他走进面包店时,看到货架上的黑面包爬满了霉斑,这一幕让他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面包店经理满头大汗,紧张地解释道:“我们严格按照计划生产……”然而,戈尔巴乔夫没有耐心听他的解释,他愤怒地抓起面包捏成碎渣,大声质问道:“这就是社会主义的质量?”这一场景被摄影师敏锐地捕捉下来,次日《真理报》头版标题竟是:《总书记同志亲自指导面包改良》。这个标题看似是对戈尔巴乔夫行动的肯定,但实际上却反映出旧体制的惯性比他想象的更加顽固。在苏联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导致产品质量低下,而这种情况已经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戈尔巴乔夫的这一系列举动,如同一场新风,吹进了保守的克里姆林宫和苏联社会。他试图通过这些行动向民众展示改革的决心,打破旧有的体制和观念。然而,他没有意识到,改革的道路将会充满荆棘和挑战,旧体制的惯性就像一座难以撼动的大山,将会给他的改革带来巨大的阻力。
二、公开性的潘多拉魔盒:从档案室到街头
1987年2月,对于苏联的历史研究和社会舆论来说,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时刻。莫斯科档案馆那厚重的铁门轰然洞开,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历史学家尤里怀着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从档案馆的深处抱出了1937年的审判记录。当他打开那布满灰尘的文件时,灰尘呛得他咳嗽不止。泛黄的纸页上,布哈林的绝笔信赫然在目,信中写道:“同志们,你们将来读这些文字时,我已不在人世……”
《星火》杂志决定连载这些档案,这一决定在苏联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编辑部的电话被抗议者打爆,他们愤怒地喊道:“为什么要玷污我们的历史!”在苏联长期的宣传教育下,人们对于历史有着一种既定的认知,而这些档案的公开无疑打破了这种认知,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过去。
公开性(glasnost)这一理念,就像核裂变般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它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档案的公开,还迅速蔓延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列宁格勒,工人们用油印机复印《古拉格群岛》,这本书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写,揭露了苏联劳改营的黑暗历史。在基辅,大学生们在广场上朗诵曼德尔施塔姆的禁诗,这些诗歌表达了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而最震撼的莫过于电视台直播“斯大林罪行听证会”。当幸存者撩起衣服展示劳改营烙铁印时,那触目惊心的伤痕让观众们感到无比震惊。与此同时,导播间接到了二十通老党员的威胁电话,他们愤怒地喊道:“立刻切断,否则你们就是人民公敌!”这些老党员们对过去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忠诚,他们无法接受这种对历史的揭露和批判。
戈尔巴乔夫在日记中无奈地写道:“我们打开了装满幽灵的地下室,却不知道如何超度它们。”公开性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让苏联社会更加透明和民主,让人们能够了解真实的历史。然而,这一政策却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动荡和思想的混乱。人们开始对苏联的历史和现实产生质疑,不同的观点和思潮开始激烈碰撞,苏联社会仿佛陷入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