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命运弄人,宝蟾的介入打乱了她的计划。宝蟾误以为夏金桂亲香菱而远自己,出于嫉妒在汤里动了手脚,结果阴错阳差,夏金桂自己喝下了毒汤,最终毒发身亡。这便是她得到的“果”,她的恶行最终反噬到了自己身上,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
夏金桂的因果循环也反映了一种道德的审判。在封建社会,人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夏金桂的悲剧结局是对她恶行的一种惩罚。她在薛家搅得鸡犬不宁,破坏家族和睦,只图自己一时之快,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违背了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规范。她的死亡警示着人们,作恶之人终究无法逃脱命运的制裁,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18)小说整体因果观念的体现
本回情节与小说整体的因果观念紧密相连。《红楼梦》整部作品都贯穿了因果报应的思想,从家族的兴衰到人物的命运,都体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
在本回中,夏金桂施毒自焚身是因果报应的典型例子。她的恶行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这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命运也相互呼应。例如,贾雨村在官场中追名逐利,不择手段,他的行为也必将带来相应的后果。他与甄士隐的相遇,甄士隐对他的点化,暗示着他如果继续执迷不悟,将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这种因果观念对主题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传达了一种道德的教诲,提醒人们要积德行善,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因果报应的观念也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哲学的深度,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和道德的思考。它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人生无常与虚幻主题
(19)贾雨村的人生起伏
贾雨村的经历深刻地体现了人生无常的主题。起初,他不过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寄居于葫芦庙中,每日为生计发愁,前途一片渺茫。然而,在甄士隐的资助下,他得以进京赶考,一朝高中,从此踏入仕途,开始了飞黄腾达之路。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摇身一变成为了本府知府,可谓是平步青云。
但官场风云变幻莫测,他因恃才辱上,很快便被上司参了一本,丢了官职,再次陷入困境。此后,他四处云游,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可命运似乎又跟他开了个玩笑,他凭借着自己的手段和人脉,再次得到起复,重新回到官场,并且一路高升,直至被任命为京兆府尹,兼任税务。
在本回中,他在出都查勘开垦地亩的途中遇到了甄士隐。甄士隐此时已成为超脱世俗的道士,而贾雨村却仍深陷官场的泥潭。这次相遇暗示了人生的虚幻感。贾雨村一生都在追逐功名利禄,以为这些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然而在甄士隐所代表的超脱境界面前,他所追求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虚幻和微不足道。他的人生就像一场梦,从贫穷到富贵,再从富贵到落魄,又再次富贵,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常性。他以为自己掌控了命运,实则是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
(20)小说对人生虚幻的整体表达
《红楼梦》通过本回以及其他情节,全方位地表达了人生虚幻这一主题。在本回中,夏金桂精心策划毒害香菱,却反害了自己,她的死亡让人们看到了她一生追求的私欲是多么的虚幻。她为了满足自己的嫉妒和贪婪,不择手段,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她所追求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化为了泡影。
贾雨村的经历也是人生虚幻的典型例证。他一生在官场中沉浮,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可最终他所追求的这些东西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他与甄士隐的相遇,更是凸显了他所追求的世俗名利的虚幻。甄士隐已经看透了人生的本质,达到了超脱的境界,而贾雨村却还在世俗的泥潭中挣扎。
在小说的其他情节中,贾府的兴衰也体现了人生的虚幻。曾经的贾府繁华富贵,权势滔天,可最终却走向了衰败。那些曾经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公子小姐们,也都各自飘零,命运悲惨。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地位和荣耀,在时间的长河中都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和经历,传达了人生虚幻的主题,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世俗的功名利禄,要珍惜当下,看透人生的本质,追求内心的真正平静和自由。
3.社会现实反映
(21)薛家与夏家的家族矛盾
薛家与夏家在夏金桂事件中的矛盾冲突,深刻反映出当时复杂的家族关系和社会现实问题。夏金桂死后,夏家的反应并非出于对女儿的悲痛,而是带着明显的功利目的。夏金桂的母亲和儿子不顾体面,跑到薛家大闹,要求讨回“公道”,实则是想趁机讹钱。这种行为暴露了夏家的自私和贪婪,他们只看重利益,而不顾及亲情和家族的颜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