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她与香菱、宝蟾等人的矛盾冲突不断,这些矛盾最终激化,导致了她的死亡。她的母亲在她死后的无理取闹,也进一步加剧了她的悲剧色彩。总之,夏金桂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的故事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2.贾雨村
(9)为官之道与性格转变
贾雨村的为官之道和性格转变过程在《红楼梦》中有着清晰的脉络。起初,贾雨村是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穷书生,他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在甄士隐的资助下得以进京赶考,展现出了积极进取的一面。此时的他,虽身处困境,但仍怀揣着正直和善良,对未来充满希望。
然而,进入官场后,贾雨村的性格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和权势,开始不择手段。在处理薛蟠打死冯渊一案时,他为了讨好四大家族,不顾案件的真相和正义,胡乱判案,草菅人命。这种行为表明他已经被官场的黑暗所腐蚀,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变得虚伪、贪婪和自私。
到了本回,贾雨村被任命为京兆府尹,并兼任税务,他在官场中继续追逐名利,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的为官之道完全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为了迎合上司、谋取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他的性格也变得更加世故和圆滑,对官场的黑暗现象习以为常,甚至成为了这种黑暗现象的推动者。
贾雨村的性格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官场的黑暗和腐败环境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逐渐迷失了自我。另一方面,他自身的欲望和野心也是导致他性格转变的重要原因。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让他放弃了最初的善良和正直,最终沦为了官场的牺牲品。
(10)与甄士隐相遇后的心理变化
贾雨村与甄士隐相遇后,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当他听到“葫芦”和“玉钗”这两个词后,想起了甄士隐的事情,再次仔细观察道士,更加确信他就是甄士隐。此时,他的内心或许涌起了一丝愧疚和感慨。甄士隐曾经是他的恩人,在他落魄时给予了他帮助和支持,但如今自己却在官场中迷失了方向,与甄士隐所代表的超脱世俗的境界渐行渐远。
他向甄士隐表达敬意并请求指点迷津,这表明他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现状有所怀疑,渴望得到解脱。然而,甄士隐对他的问题一概不解,劝他速渡黄河,暗示有危险,这让他感到困惑和无奈。他无法理解甄士隐所达到的精神高度,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在官场中所追求的功名利禄。
这种心理变化对他后续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他心中有所动摇,但最终还是没有听从甄士隐的劝告,决定继续前行。这表明他仍然无法摆脱世俗的诱惑,继续在官场中沉浮。他的执迷不悟可能会让他在未来遭遇更多的挫折和困境,也为他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他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错误决策而陷入更深的泥潭,最终无法自拔。
3.甄士隐
(11)形象转变与道家思想体现
甄士隐的形象转变在《红楼梦》中十分显着。前期的甄士隐是一位家境殷实、乐善好施的乡绅。他生活富足,为人善良,对落魄的贾雨村慷慨相助,展现出了仁厚的一面。然而,命运却对他百般捉弄,先是女儿英莲丢失,接着家中遭遇火灾,财产化为乌有,他不得不投奔岳父家。但岳父的刻薄和吝啬,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精神上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变故后,甄士隐彻底看透了世间的繁华与无常,选择了出家为道。在本回中,他以道士的形象出现,身着道袍,神情超脱,仿佛已经与世俗隔绝。这种形象的转变,体现了他对尘世的彻底放弃和对道家思想的追求。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超脱尘世。甄士隐在成为道士后,完全摒弃了世俗的功名利禄和爱恨情仇,达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对贾雨村表示除了蒲团之外,不知天地间尚有何物,这体现了他对世俗事物的漠视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他劝贾雨村速渡黄河,暗示有危险,也是在提醒贾雨村要顺应自然,不要执着于世俗的追求,否则将会陷入困境。甄士隐的形象转变和道家思想的体现,为小说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超脱的色彩,也让读者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12)对贾雨村的点化作用
甄士隐对贾雨村的点化作用在本回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贾雨村在官场中追名逐利,迷失了本性,不悟禅机。而甄士隐的出现,为他提供了一个反思自己人生的契机。
当贾雨村认出甄士隐后,向他表达敬意并请求指点迷津。甄士隐却表示除了蒲团之外,不知天地间尚有何物,对贾雨村的问题一概不解。这种看似冷漠的回应,实则是一种深刻的点化。它让贾雨村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在真正的超脱者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甄士隐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而贾雨村却还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