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病情和离世也是贾府衰败的一个重要预兆。黛玉是贾母疼爱的外孙女,她在贾府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当她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后,病情急剧恶化,最终香消玉殒。贾母在对待黛玉病情时,虽然表面上有所关心,但更关注的是家族的利益和宝玉的婚事。她认为黛玉若有心病,这病不但治不好,自己也没了心肠。这种对黛玉的冷漠态度,反映出贾府在利益面前的无情和自私。黛玉的离世,不仅让宝玉陷入痛苦之中,也让贾府失去了一份珍贵的情感纽带。同时,黛玉的悲剧命运也暗示着贾府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无法给予年轻人真正的关爱和自由,家族的衰败已经不可避免。
此外,贾府在操办宝玉和宝钗的婚事时,虽然场面热闹,但却透露出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为了维持表面的繁华,贾府不惜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然而这种奢华的背后却是经济上的空虚。贾府的经济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入不敷出的情况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还大肆操办婚事,无疑是在加速家族的衰败。而且,贾府内部的管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人际关系复杂,勾心斗角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在本回中虽然没有直接体现,但却为家族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通过宝玉的婚事、黛玉的离世等情节,暗示了贾府在表面繁华背后隐藏的危机和衰败趋势。这些预兆预示着贾府的辉煌即将过去,一个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即将上演。
四、艺术特色赏析
1.对比手法的运用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和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从场景氛围来看,二者截然不同。林黛玉所在的潇湘馆,气氛凄凉悲戚。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后,陷入绝望,她挣扎着撕旧帕、焚诗稿,周围只有雪雁和紫鹃相伴。她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痛苦和决绝,房间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窗外或许是风雨交加,更增添了几分凄凉。而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场景则热闹非凡,贾府张灯结彩,宾客盈门,鼓乐喧天。众人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欢声笑语不断,到处都洋溢着热闹的气息。这种一冷一热的场景对比,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感官,增强了悲剧氛围。
在人物情感方面,对比也十分明显。林黛玉心中充满了绝望和痛苦,她的爱情破灭,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她焚稿的举动,是对过去爱情的彻底告别,也是对命运的无奈抗争。她的泪水和鲜血,都化作了无尽的悲哀。而薛宝钗虽然顺从家族安排,但内心也有着无奈和悲哀。她知道宝玉心中爱的是黛玉,自己只是这场家族利益博弈的棋子。然而,她不能像黛玉那样尽情地表达情感,只能压抑自己的内心,在众人面前保持端庄大方。这种情感上的对比,突出了人物命运的差异。
从人物结局来看,黛玉香消玉殒,带着对爱情的绝望和对尘世的眷恋离开了人世。她的生命如同一朵凋零的花,美丽而短暂。而宝钗虽然成了亲,但却陷入了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她的未来充满了未知和迷茫。这种结局的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通过这两个场景的对比,作者成功地增强了悲剧氛围,突出了人物命运的差异,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楼梦》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2.心理描写的细腻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将林黛玉的绝望、贾宝玉的迷茫、薛宝钗的无奈等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林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后,内心的绝望如汹涌的潮水般袭来。作者通过对她的动作和言语描写,深刻展现了她的心理变化。她先是“急怒迷心”,吐了一口血,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她内心的震惊和痛苦。之后,她挣扎着要回诗稿和旧帕,“狠命的撕那绢子”,却“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这一动作将她内心的愤怒和无力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她的绝望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情,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她深知在封建家族的利益面前,个人的情感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力,这种绝望在她焚稿时达到了顶点,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命运的不屈。
贾宝玉在被蒙在鼓里与宝钗成婚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迷茫。当他满心以为娶的是黛玉时,他的言语和表现都充满了期待和喜悦。然而,当揭开盖头发现新娘是宝钗时,他的世界瞬间崩塌。“两眼发直,口角流涎”,这一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内心的迷茫和震惊。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心心念念的林妹妹会变成了宝姐姐,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发起病来,整个人陷入癫狂状态,这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是心灵上的创伤,深刻地体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