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景德镇

作品: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作者:狂野乌鸦|分类:历史|更新:2025-09-01 04:59:18|字数:4746字

骆秉彰今年六十有二,中等身材,颌下花白胡须垂至胸前。鬓角尽染霜色,额间皱纹深如刀刻。

长年的伏案劳形,令他眼窝深陷,背脊微驼,唯独一双眼睛仍锐利如电,看人时,似能穿透肺腑。

时值公元1856年1月5日,即农历贤丰五年十一月廿八。他率三万余青军,行至景德镇内。

五日前的军报称,嘤弗联合舰队在马当要塞遭西军全歼。

十二艘军舰,唯剩一艘补给船侥幸走脱,余者或死或被俘,几乎全军覆没。

骆秉彰既恼怒嘤弗的轻敌冒进,亦震惊于西军水师战力之强悍、用兵之诡诈。

可在无人知晓的内心深处,他竟隐隐有一丝难以言说的振奋,仿佛久郁胸中的愤懑之气,终得稍稍舒缓。

怀着这般矛盾心绪,他一度屯兵婺源,急修书致驻徽州府的钦差大臣桂良,请罢此役,回师徽州。

他有不能不忧的理由:

徽州东北的宁国府,现如今天国北王韦昌徽之弟韦志俊所据。

此人虽未满三十,却狡黠悍勇,善出奇兵,麾下有精兵万余。

此前因骆部坐镇,韦部未敢妄动。而今徽州守军仅余五六千,韦志俊岂会坐失良机?

且嘤弗既败,西军驻马当之兵,可随时南调。

以他三万之众,欲击西军两部九万之师?骆秉彰尚无这般痴念。

然桂良回信毫不松动,反严令他速进赣省。

因困守绕州府的赣省巡抚陈启迈,一日三书的求救。

称西军大军压境,再无援兵,绕州、广信二府必失。

信中又说,己严令两广总督叶名琛,自赣南加紧进攻,以分西军兵力;

粤贼正猛攻朝廷江南大营,断无余力窥伺徽州。

骆部当与陈启迈部联合,击溃西军,再回防不迟。

信中更暗含警诫,西洋新式枪炮拨予骆部,又遣洋教习训导新战法,若仍逡巡畏战,朝廷岂能不疑骆秉彰之用心?

另有一重压力悄然逼近:

前湖广总督官文,自鄂省败退后,便滞留杭州,屡屡上书,自称已参透西军战法,只求得一机会,一雪前耻。

此人借满人身份与雄厚财力,游说京师的满蒙贵族,为其复出造势,直指两江总督之职。

骆秉彰无奈,只得拔营前行,这日抵达景德镇。

眼前的景德镇,历经大平军与青军数次拉锯,早已残破不堪。

常住人口由鼎盛时的二十五万,锐减至不足十万,仍在不断流失中。

十余万窑工只剩不足三万,多是老弱病残,无力他迁。

曾经通达世界的瓷器贸易网,特别是通往长江中下游及广州的商路,因战乱,几近断绝。

徽商、江右商帮等客商纷纷撤离,商铺瓷行冷落萧索,钱庄票号关门谢客。

粮价因运输艰难而飞涨,民生艰难。

周围数省战乱,致难民不断涌入,既加剧粮荒,亦使治安日益恶化。

地方士绅与行会,仓促组织团练,修城积粮,试图自保。

然力量分散薄弱,且无统一指挥,仅能防普通土匪。

若遇西军或大平军,必是以卵击石。

且西军已陈兵南康、南昌、柴桑三府,对景德镇成合围之势。

故镇中乡绅见骆部前来,极是欢迎。

可普通百姓与流民,却对官兵的到来,只是神色麻木,冷眼旁观。

骆秉彰下榻于珠山南麓的原饶州府同知署。

该署原负责监察瓷业、协调地方事务。如今同知早已逃遁,仅余几名老吏看守文书,机构名存实亡。

同知署占地六亩,依五品衙署规制而建,中轴对称,前后两进。

虽气象犹存,却已荒废多时。

梁柱间结满蛛网,庭中杂草蔓生,高及人膝。

骆秉彰命人略作洒扫,便入驻办公。

是日傍晚,后宅书房中,烛火摇曳。

这是一间不大的屋子,墙壁上原挂的字画已被撤去,只留下深浅不一的印痕。

一套花梨木书案靠窗摆放,案上除文房四宝外,还搁着一碗温热的汤药。

墙角置一座酸枝木多宝格,格中空荡,仅零星搁着几本残旧的档案册。

地面的青砖裂痕纵横,窗外可见荒芜的后院,一株老梅伶仃地开着白花,冷香暗渡至房中。

骆秉彰的胃病又发了,正皱眉饮着汤药。屋内还坐着两位幕僚,皆屏息静候。

待汤药饮下小半,他方放下药碗,缓缓开口:“子春,幼丹,都说说看吧。”

字子春的黄淳熙,应声而起。

他正是饶州府鄱阳人氏,身材不高,面庞瘦长,双目炯炯,精悍逼人,性烈勇决。

道光二十七年的进士。去年应骆秉彰之邀入幕,主持厘金与团练。

其人虽为文进士,却独领一营“湘果军”,治军严酷,却赏罚分明,甚得军心。

“部堂,”他声音清亮,“洋人水师虽败,西贼水师却上不了岸。”

“他们在赣北虽有一军四万余人,但分驻各处,我等所需应对者,不过其部一两个师,兵力还是我部占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方便以后阅读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第437章 景德镇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第437章 景德镇并对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