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练兵

作品: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作者:狂野乌鸦|分类:历史|更新:2025-07-12 06:16:03|字数:4622字

话说萧云骧将成分复杂的第七军交予左靖西管理,可是费了一番心思。

其一,随着西军不断扩充,必然要吸纳各类人群。

而即便第七军融入其他队伍,但其以亲卫师为根基,战力不会差,还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其二,左靖西的练兵能力,在同时代堪称顶尖。

要知道,练兵和指挥并非同一回事。

练兵能力强的将领,能把弱旅、偏师打造成战斗力强的主力。

就像后世的林三虎,在辽东将各地汇聚而来的队伍,锤炼成威震华夏的铁军。

这种本事,并非每个名将都具备的。

在天国诸将中,李绣成善于组织大规模会战,却常裹挟民众以扩充军队,仍是流贼打法,算不上会练兵;

石达凯用兵擅长避实击虚、喜用奇兵,但缺乏系统的练兵体系。

甚至可以说,整个天国,就没有真正的练兵高手。

在左靖西所处的时代,公认练兵能力最强的有左靖西、甑涤生、李绍荃,最多再加上后来的袁项城。

不过,三人练兵风格各有特色。

甑涤生注重士兵思想教化和体系完善,但“训”多“练”少。

他用“兵为将有”的办法,依靠宗族、血缘、亲友等关系纽带,把军队培养成私家军,使部队对将领忠诚度高、凝聚力强,能打恶战。

还常以屠戮劫掠的方式补充军资、减少敌方兵源人口、威吓敌军。

但战术保守,依赖“结硬寨,打呆仗”打法,缺乏机变能力,遇到意外,只能上演投水自尽的戏码。

李绍荃的淮军西化程度最高,聘请洋教官,采用西式军阵,装备全火器化。

但他轻训重器,以功名利禄招募士兵、快速扩军,导致军纪废弛、腐败横行、士兵劫掠成风。

左靖西则主张“兵贵精不贵多”,以招募农民为主,剔除老弱,确保士兵吃苦耐劳。

他仿效戚继光“兵必自练”的思想,重视士兵基础训练和火器使用,向士兵灌输“家国意识”,强调为国尽忠。

他注重后勤供给和军纪,行军作战,无需靠劫掠来补充军资,麾下部队从未有过大规模屠杀劫掠的现象。

这在同时代军队中,极为罕见。

然而,左靖西也有缺点。

他性格刚硬,而青庭要压制汉臣,这导致他常与青庭高层产生摩擦。

并且,他的练兵方式,过度依赖个人权威,导致他去世后,便后继无人。

在这个时空,萧云骧给了左靖西极高的职位,和最大的指挥自由度,并为他创造提升威望的机会。

因此,他没有原本时空里,与上级因互不信任而产生的龃龉。

而且,萧云骧从后世而来,带来了一套堪称外挂般的组织和练兵体系。

因他在组织度堪称世界最强的军队中,摸爬滚打了一二十年,深谙其运作规律,清楚最强的兵和军队该是什么样。

他将这些理念稍作包装,与左靖西反复研讨,让左靖西大受震动、获益匪浅。

因为非常认可西军练兵和治军理念,左靖西在军队中,彻底贯彻西军的各项制度规范。

加上他练兵天赋极高,所以第七军虽刚扩充整训两个月,但他并不觉得,攻打赣省绿营兵,是什么难事。

8月28日,左靖西带着第七军的几位高级军官,来到距离插岭关三四千米外的一处小坡后,查看敌情地形。

眼前是座约一两百米高的山坡,因种满茶树,当地人称为茶坡。

茶坡西面是一大片种着玉米的旱地,正值成熟季节。

但山上的青军,把地里玉米棒子全部掰走,连玉米杆都砍去当柴烧了,只剩光秃秃的田地,倒也适合作为战场。

宽阔的官道,从茶坡南面坡脚穿过;官道再向南,下几道土坎后,便是宽约六七十米的萍水河面。

河的南岸是一大片冲积而成的田野,满是种着水稻的水田。

晚稻正处灌浆期,稻穗顶端渐变金黄,基部仍带青绿色。

左靖西、第七军军长刘昌林、军师冯崇文、参谋长周孝通,以及三个师长张秀眉、覃孟七和唐训方等一众军官,正用望远镜观察插岭关。

刘昌林看了半晌,只见此处地势并不险峻,且山上的清军,只用石头胡乱筑了一道一人高的石墙充当营寨,既无壕沟,也无拒马。

从望远镜里看,营寨前青军士兵进进出出,相互嬉笑打闹,甚至还在往营寨里,运送抢来的附近村民的粮食物品。

刘昌林转头问三个师长:“打垮当前敌军,你们谁去?”

覃孟七嘿嘿一笑,正准备上前,却被他一眼瞪了回去。

对亲卫师来说,攻打这种简易营寨和弱兵,是杀鸡用牛刀;但对新组建的张秀眉十九师或唐训方的二十一师来说,却是难得的练手机会。

只见张秀眉上前敬礼,大声说道:“军长,我们十九师愿打先锋。”

唐训方不服气,也上前一步:“军长,我们二十一师也行。”

刘昌林指向张秀眉:“这次十九师上,下次二十一师再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方便以后阅读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第351章 练兵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第351章 练兵并对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