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沟壑全都被摧枯拉朽的填平。
现在的读书人,其实无比的迷茫,特别是寒门子弟。
没有科举,上升之路被掐断,寒门子弟完全不知道自己读书要干什么用,可是他们觉得,自己应该读书。
孔颖达转身望向了李君。
“李先生········”他缓缓说道。
李君吸了口气,他望着孔颖达,再看看了前面注视着自己的读书人。
想了下,缓缓走到了石碑前。
说实话,在来长安之前,李君从未想过自己还要当场演讲。
不过,这个时候了,各种气氛都已经烘托到位。
自己不上,也不行了。
自己,似乎真的成为了寒门读书人心中的路灯。
程处默和马周两个人在后面,静静注视着李君的背影。
虞世南盖文达这些老夫子,看着平静的青衫少年,双眸微凝。
其实他们刚开始见到李君的时候,也都惊呆了。
谁能想到,李君竟然这么年轻。
这个信息,孔颖达之前可没有给他们说过。
只是说了这四句惊天骇地的话语,让他们震撼了半天。
然后一致同意,应该立碑于弘文馆门前。
可今日一见·······真的是大跌眼镜。
不过,此少年站的········好直啊。
夏风吹来,青衫摇曳。
总感觉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在少年身上流淌。
李君当然不知道这个时候这群人在后面想什么。
他就静静望着前方的读书人。
“其实我也有些······惊讶,没想到孔先生竟然为我立碑。”
李君说着,还抬头看了眼石碑。
足足三米多的石碑,无比雄伟。
“刚才,我更没有想到,孔先生竟然叫住了我。”
“我年纪不大,你们有些比我的年级还要大,要说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要说什么。”
“我要说的,这四句话中,已经全都表达出来了。”
“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而人多了,心也多了,就会映照着天地有诞生了心。”
“我辈读书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便不再是传说中的存在。”
“而后,便可帮助百姓,为百姓做些事情,只有让百姓感到舒心,天地才会大同。才可以更好的继承绝学,发扬我辈读书人的作用,让这个天下,永远的太平下去。”
“我辈读书人啊,其实很弱,比不上武夫,但是我们也很强,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心,知道是非对错。”
“我希望你们能够受得住寂寞,受得住孤独。”
“读书人的路,已经不远了,我已经········看到了曙光。”
“读书人,可登天!”
李君深吸口气,声音厚重,传向了四面八方。
“到时候,入朝为官,也不过就在我等一念之间!”
“哈哈哈······”
“走好自己的路,多问问自己的心,我辈读书人不求名立功得,但求问心无愧!”
李君带着微笑,长叹一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书,便是行路。”
“我辈,共勉之!”
说罢,李君直接转身:“孔先生,我们走吧。”
“好!”孔颖达身子一震,急忙反应过来,带着李君匆匆朝弘文馆走去。
路上,他的脚步都有些踉跄。
虽然他的身子动了。
但脑子里,仍旧想的是李君说的那些话。
读书人,自当受得住寂寞和孤独。
读书人,可登天!
不求功名,但求问心无愧!
行路难!今安在?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先生·······大才!
孔颖达心中忍不住惊叹。
不过,此地,石碑下,没有人动。
虞世南,盖文达这些夫子都没有动。
便是程处默,马周也没动。
问心无愧!
好一个问心无愧!
自己,已经多久没有问过自己的心了?
他们沉默。
他们思索。
那无数读书人都静静的望着石碑,看着石碑上的四句话。
像是沐浴在圣人之言的洗礼下。
久久不动。
·············
皇城。
甘露殿!
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还在商讨科举的事情。
小报已经开了。
摊丁入亩也都张贴在了小报点。
这两样的反应都无比的强烈,而且百姓们对于摊丁入亩的兴致,越来越高。
有了这两样做样板。
李世民心中对重开科举的冲动更加强烈了。
“陛下,还是要三思啊,前朝之鉴,就在眼前。”长孙无忌叹道。
“是啊陛下,这件事,必须要好好思索,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再说了,寒门读书人不确定的地方太多了。”房玄龄也有些顾虑。
寒门士子,这么多年,压根就没有启用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