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方面,王太医也取得了显着成效。他不仅培训了两名村医,还编写了简易医学手册,内容浅显易懂,便于村民自学。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卫生防疫制度,大大降低了村里的疾病发生率。
"这只是开始,"苏锦绣对赵明德说,"青山村的模式一旦成功,我们就可以在其他村庄复制推广。一个村带动一片,很快就能形成燎原之势。"
赵明德深受触动:"娘娘的远见令人敬佩。这不仅是在解决眼前的粮荒,更是在为千秋万代奠定基业。"
"治国如治家,治家如治田。"苏锦绣意味深长地说,"只有让百姓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朝廷才能长治久安。这套制度的核心,不在于一时的高产,而在于能够持续发展,代代相传。"
当青山村的成功消息传开后,附近村庄的村民们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苏锦绣没有拒绝,而是安排农院学生热情接待,详细讲解技术要点。
"知识越分享,价值越增长,"她对学生们说,"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技术和制度像种子一样,在民间生根发芽,自行繁衍壮大。"
两个月后,湖州周边已有十多个村庄采用了新农法,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这时,苏锦绣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
她召集了所有参与试点的村长和农技员,举行了一场特别会议:"接下来,我们要建立区域性的农业合作网络,将各村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整合起来,形成合力。"
具体而言,她提出了四项重要制度:
首先,建立跨村农技协会,定期交流种植经验和技术创新,由朝廷派遣农院学生担任指导。
其次,成立区域粮食储备中心,统一调配各村粮食,确保粮价稳定和供应安全。
第三,设立农业信息站,收集和发布市场行情、天气预报和技术动态,帮助农民做出明智决策。
最后,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为贫困农户提供低息贷款,用于购买农具和改良土地。
"这四项制度相辅相成,能够形成一个自我运转、自我完善的体系,"苏锦绣向大家解释,"这样即使没有官府直接干预,农业也能稳定发展,不再受制于商人和地主。"
会议结束时,她特别强调:"制度建设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农技人才上,让他们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随后,苏锦绣又暗中写信给京城的萧承煜,详细汇报了湖州的改革情况,并请求增派农院学生支援。萧承煜收到消息后大为振奋,立即批准了她的请求,并下令拨款支持湖州的改革试点。
三个月后,湖州周边的农田已经焕然一新,荒芜的土地重新变得生机勃勃。秋收时节,改革区的粮食产量比往年提高了近四成,创造了历史新高。这一成就不仅震惊了当地官员,也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广泛关注。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套新农业制度开始显现出自我完善的能力。农民们不再被动接受技术,而是主动提出改进建议;各村之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格局。
苏锦绣对王太医说:"现在,我们的制度已经扎下了根,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让它长出枝叶,开花结果。这场改革的成功,不在于短期的高产,而在于能够持续发展,造福千秋万代。"
王太医深表赞同:"娘娘的远见卓识,实在令人钦佩。这已经不仅仅是解决粮荒的问题,而是在重塑整个农业体系,甚至是国家治理模式。"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苏锦绣望着远处金黄的稻田,目光坚定而深远,"我们正在为大衍王朝奠定一个千秋万代的基业。"
喜欢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农医圣女:锦绣福妃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