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后世这东西遍地都是,但是本地目前根本没有这种杂草的影子。
按照主流的说法,粗山羊草原产地是西亚,距离历史记载出现的时间,起码还要再过几千年,才会传入本地。
但后世研究也发现了,黄河中游早就存在着大量的粗山羊草,也就是节节麦的原生群落。
小麦的西亚起源说,也就被进一步质疑。
但无论是哪一种起源,估计节节草都离她远得很。
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原来的地球她都还要再考证一下呢。
毕竟虽然气候确实很像,神话传说人物也有雷同,但不同的地方确实太多了。
现在只能累死累活先种下这个原始品种。
她早就知道种小麦最后的付出和产出一定是不对等的。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过于宏大的目标会让人失去斗志,步子迈太大没什么好处。
她只要做到每天都能往前走一步,就算是进步。
只有假如某一天她的部落有了前往远方的能力,那么寻找节节草会是她为众人派发的首要任务。
杂草,但重要。
---------------------------------------------------------------------------------------------------------
第二百零二章 耧车
鉴于小麦和水稻的种植方式区别很大,两样作物播种的时间又挤在一起,寒枝只能先放下手里的活,准备弄几台耧车出来。
水稻在种植之前会先育苗,苗长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才会分开然后以机器或者人工的方式插进水田里。
而小麦不需要育苗,虽然看似省心,但是在没有耧车之前,播种方式很费力。
它是以点种的方式直接把种子种进田里的,在没有机器之前,一开始就是鲤族那种,挖个坑然后把麦种填进去再盖上土。
再之后,独耧以及两脚耧就被发明了出来。这种耧的构造就是上面一个六角形的漏斗,里面大概可以装个十斤左右的麦种。
漏斗的背面底部有一个小孔,通过调节插梢来控制麦种的下滑速度,达到均匀播种的目的。
下面的耧脚部分是中空的,便于种子滑下来。把耧脚插入土里,拉着两角耧往前走,就能一边翻开土,一边麦种就从漏斗中滑下来,经过中空的耧脚,落入地里。
尽管两脚耧有很多缺点,比如效率低下,一次只能播种两行速度极慢;劳动强度大,操作的时候很依赖人力或者出离在前面拉;不能精确控制播种深度和间距所以影响出苗率和作物生长。
但是这种工具出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生产从手工播种,转向了半机械化,是非常显着的进步。
一直到汉时,有了进一步改进的条件,独耧、两脚耧被改进成耧车,遵循的其实也是这种上面一个漏斗,下面漏种子的原理,甚至后世的播种机,也是一样的。
不过播种机有很多功能,施肥覆盖什么的都能一步到位,简单多了。
两脚耧的效率对于目前的女娲氏来说确实有点低,所以寒枝一开始直接做的就是汉时的那种升级版耧车。
这种耧车有三个角,顶端由木头换成了铁制的,拉动起来更省力。
耧车做出来不光可以种小麦,还能种豆子什么的。
*
在把农具打造出来之后,一批人就从冶铁房撤退,改去耕地了,毕竟开荒需要更多人。
风鲤就是其中之一。
自从来到平原之后,震惊就是她的日常,因为这里有无数她从来没见过的发明,各种省心省力的工具。
就比如铁犁头,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真正犁过一次地后,她才算是知道了这个犁具的厉害。
坚硬的泥土在人力的拉动下被铁犁一点点的翻开,这种场面对于从来不知道翻土是什么,只是拿个木棍就把种子种下去的人来说,不可谓是不新奇。
在看到铁犁之前,鲤族人都以为那些耕地是用锄头和铁锹挖的呢。
毕竟之前挖山药用的就是这两个工具。
干硬的泥土被翻开后下,下面不光有很多密密麻麻的草根,还经常有很多蚯蚓被翻出来。
在后面敲土块的孩子们看见蚯蚓都高兴地不得了,这是好东西啊,捡起来到时候都丢进蚯蚓池里面养着。
蚯蚓池里的蚯蚓现在可是制造肥料的一大主力。
敲土块的孩子们手里都拿着小榔头,这是本次新做出来,专门给小孩敲土块的农具。
她们一个个干活的样子都很都很认真,因为巫医说了,土块敲的越细碎,来年粮食就能收的越多。
巫医还说了,以后如果可以种出很多很多的麦子,那就可以做真正的糖,“麦芽糖”给她们吃。
小孩说我们吃过糖啊,拐枣糖,麦芽糖的味道是不是跟拐枣塘一样呢?
寒枝笑眯眯的说拐枣塘的甜味还是不够正,麦芽糖才是真的好吃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