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如意这是为咱村办好事,我家那地,算二两银子就成。”张翠花爽利道。
“婶子,该怎么算还得怎么算。你家那片地要用来建学堂,这账目我得记进册子里,总得有个章程,不然不好往上头报。”
“哦,这样啊。”张翠花顿了顿,“我也不懂这些规矩,那就都听你的。”
送走里正爷爷和翠花婶子,如意又和姜老爹重新商议起建学堂的事:“阿爷,翠花婶子这边已说妥了,这张图纸还得拿去给张县令过目才行。”
“这事交给我,宜早不宜迟,我这就动身。”
“阿爷,我也跟您去!”
“禾儿,带上些咱们昨儿做的面饼子。” 如意吩咐。
“是,大姑娘!”
“那罐调好的酱料别忘了带。” 她又叮嘱了一句。
“如意啊,你这是要拿去小食铺试卖?”
姜老爹回味起昨儿吃的面饼子 —— 油炸后再烘干的面,煮一煮,磕两个鸡蛋,舀一勺酱料,那滋味比肉还香,他在心里暗暗称赞。
“不是的阿爷,这两日忙着琢磨图纸,倒忘了跟你们说。”
如意笑道,“我准备这面饼子,是给大哥他们赶考用的。考场里虽不能生火,却有热水供应。把这面饼泡上,就着卤肉吃,能吃口热乎又顶饱的,总好过啃冷干粮。”
“好,好!” 姜老爹连连拍手称赞,脸上却带了点窘色 —— 自己方才光顾着琢磨面饼子好吃,竟没往三个孙子赶考的事上想。
他在心里暗暗反思:终究是日子过好了,孙女儿太有出息,倒让自己忘了初心。
想当年老爹临终前,特意交代要让子孙考取功名、重振门楣的。
这愧疚刚在心里漾开片刻,瞅着眼前亭亭玉立的二孙女,嘴角又忍不住翘了起来。
如意可是得了皇上三道圣旨嘉奖的出息孩子,还有三儿媳那八品宜人的封号,自家这光景,怎么不算重振门楣了?
“阿爷,阿爷,走了吗?” 如意见他出神,轻声打断。
“走,走!” 姜老爹立马乐呵起来,把满满一筐炸面饼搬上骡车,“孙女,都妥当了!”
村口岔路的小桥上,姜长业牵着爱马,边走边给它投喂着豆子,见姜老爹带着如意出村,扯开嗓子:“爹,闺女这是去哪儿?”
眼下农忙刚过,他一早起来是去巡视田地,顺便放几个地笼的。
“去城里一趟。”
“爹,我也去!” 姜长业说着,便要赶车跟上去,又冲大槐树下坐着的几个老头喊:“二爷爷,劳您老回趟家,给我媳妇说一声。”
被点名的老头举起拐杖,往姜长业身上虚虚一戳:“你这促狭小子!”
姜长业嬉皮笑脸地应道:“下晌给您老捎软糕来!”
“城里的软糕黏牙,不如如意做的那啥饼干爽口!”
“成,回头给您老送些去!”
姜长业见老爹的骡车越走越远,又冲老头喊:“二爷爷,回头再唠,我先走了!”
说罢一声“驾”,马车便追着骡车去了。
“等你回来还不知啥时候,我自个儿找禾儿姑娘要去!”老头心里嘀咕着,拎起拐杖就往姜家小院走,脚步矫健如飞。
“老哥(老弟),这可不成,吃独食不地道!”旁边几个老头早看穿了他的心思——毕竟天天蹲在一处,谁还不摸谁的脾性。
如意家做的那饼干,入口就化,又香又甜,上到满头白发的老人,下到刚长牙的娃娃,谁不稀罕呢?
几个老头拄着拐杖,紧跟着也往姜家小院去了。
清平县县衙里,张县令接过如意手中的建筑图,原本波澜不惊的眼里亮了亮——图上线条笔直、数据分明,没想到这丫头竟是个建筑绘图的好手。
如意瞧着,心里暗道:大人您是没见过我妹妹,她画直线不用尺子,比例误差更是微乎其微。
张县令也不是头一回知道姜家这两个丫头有本事,正因为信得过,才放心把建学堂的差事全交予如意。
“不错!”他先夸了一句,随即把图纸递给张主簿,“你看看丫头需要什么,都给备着。”
说罢背着手走出屋,看了看院里刚发芽的桃树,又转头问:“如意丫头,你会做桃花饼吗?”
“回大人,等桃花开了,民女可以试试。”如意应着,想起狼洞外的桃树,已鼓出点点花苞。
张县令微微点头,又轻轻摇了摇,叹口气,转身出了院门。
如意满是疑惑地看向张主簿,眼里像在问:“县令大人这是何意?”
“丫头,若能做出来,送来便是。”
张主簿苦笑着摇摇头——堂哥这丧妻之痛,怕是难走出了。
二嫂生前最爱桃花,更拿手做这桃花饼。
如意不好多问,只应道:“好。”
得了张主簿应允工房人手任她调用,又拿到他手书给官窑主事的信笺,如意和姜老爹心满意足地出了县衙。
见姜长业在门口耷拉着脑袋看车子,姜老爹便道:“你说你跟来做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