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海边

作品: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作者:南方有嘉年华|分类:历史|更新:2025-02-24 01:06:31|字数:8286字

但他现在很生气。

能摆脱重病身死的噩运,还是因为贾芸的密信。

说实在的,林如海万万没想到贾芸会写信给他。

且道出贾敏之死可疑。

并直言林如海可能也已经慢性中毒。

有人毒害于他!

所为的,是林家产业,还有可以从容掌控黛玉之事。

此外,就是与扬州的盐商大族勾结,彼此各取所需。

林如海初看,简直愤怒。

贾芸这是把他当傻子?

但细细琢磨之后……林如海悚然而惊。

这事,不仅有可能,而是太有可能了!

一方出人,另一方出毒药,并且负责善后。

都是有财有权有势之人,联手对付林如海,成功的可能性当然大增。

主要是,林如海毫无防备!

外头的盐商大族,林如海向来是强力镇压,他为盐道多年,积威颇深。

整个淮扬盐商家族都被林如海压的规规矩矩服服帖帖。

当年,隆正帝为皇子时,观政户部,负责南下筹款赈灾。

原本盐商根本不配合,隆正帝大怒之余,决心蛮干。

后来是林如海出手,配合隆正帝,成功募到了数百万两钱粮,安抚了百万以上的流民。

隆正帝就是因为此事获得储位,毕竟景和帝也需要一个真正能挑大梁的继承人。

而不光是在风度仪表上学他的廉亲王。

此事过后,林如海更是简在帝心,成为隆正帝的铁杆,获得了没有保留的支持。

可以说,如果不是两江总督是王彬,这位资格更老,也是隆正帝铁杆心腹外,就算是两江政务,林如海都能染指。

就算是现在,林如海的实权也是远大于普通盐道。

嫉恨他的人岂在少数?

挡了人家的路啊。

在林如海考虑化煮盐为晒盐之前,这种恨意还不曾到一个阀值……就是说不值得拿抄家灭族的后果来冒险去消解这些恨意。

但当林如海决心化煮盐为晒盐时,这种恨意就难以遏止,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了。

很简单,这是在掘淮盐大盐商的根。

煮盐法,就是一家家的灶户,用柴薪煮海水,直到成盐。

这需要几百斤重的铁锅,还有不少专业器具,以及大量柴薪。

这些东西,就是控制在大盐商手里。

如果是王朝动荡时,就可能掌控在大私盐贩子手中。

比如唐末时,王仙芝,黄巢都是私盐贩子,而且是相当成功的私盐贩子。

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灶户和资源,可以不停的贩卖私盐,养活自己的私兵部曲。

所以王仙芝和黄巢一起义就声势浩大,而且可以和官兵正面交战。

要知道,那时是唐末!

藩镇林立,天下布武。

可不是普通的王朝末世。

流民起义,十几年没有被剿灭,岂有可能?

当然是一群私盐贩子,习武艺,勤操练,造铠甲,兵器,精锐处不逊官兵。

元末时也是一样。

盘踞姑苏的张士诚,就是起家扬州的私盐贩子。

到大周时,私盐还是有,但很明显,是那些大盐商有意放出来的。

官盐他们要交税,私盐只要养一些人手,勾结各地官府就行。

算一算成本比交税还低。

因此才能日进斗金。

前提就是,盐业生产得严格控制。

是故,虽然煮盐成本要高的多,比如柴薪就是一大成本,甚至高过人工。

没错,盐工不论是天寒地冻还是赤日炎炎,辛苦劳作,所得的工钱还没有柴薪贵重。

这些大盐商,有钱就买地,盐城一带所有空地都有主人。

所以砍柴也需要花钱,甚至越来越贵。

煮盐无法用茅草,就算茅草,盐工有几亩地,能收多少稻杆?

诸如此种种,盐价,赋税,柴薪,成为压在盐工头顶的一座座大山,盐价高涨,普通百姓吃盐越发困难……

改煮为晒,在海南,福建早就有了。

引海水入塘,分为若干个小型池塘,风吹日晒,推搅不停,盐晶自现。

比煮盐最重要的就是省了大量器材和柴薪。

有百利而只有一弊。

一弊就是盐商的利益被严重影响,甚至是掘根。

这也是林如海之前一直在犹豫的原因。

待贾芸两论一出,朝局撬动……王彬在金陵动手,开始摊丁入亩。

林如海岂是甘于人后的性格?

当然也是决意改煮为晒。

在下令同时,他感觉身体不适。

一开始,林如海还不以为意,直到收到贾芸的秘信。

这才恍然大悟。

以林如海的权术和精明,一查便查出来了。

竟是贾敏的陪嫁丫鬟,林府上下以姨相称的妾侍!

若非这等身份与外人勾结,怎么可能毒害林如海?

一问之下,这个妾侍痛快招供。

其在府中,原本是王夫人的心腹丫鬟,贾敏出嫁之前,王夫人在这丫鬟身上用心良苦,帮了她娘家不小的忙,富贵与之,结恩深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方便以后阅读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第183章 海边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第183章 海边并对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