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危机

作品: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作者:南方有嘉年华|分类:历史|更新:2025-02-19 13:23:14|字数:8258字

内府一年拨付的银子最多三百万,绝不会超四百万。

但要养皇室,诸王,宗室,还要养宫中过万宦官,宫人,数万禁军的支出也是内府负责。

一年烧造瓷器就得用银过二十万两,工匠就有数千人。

木炭就得五百多万斤,值银数十万两。

加上大量的织造物,日用品。

日常开销,俸禄。

三百多万根本不够。

只能用强占,和买,兼并等各种办法从民间捞钱。

哪怕忠顺王是贤王也没用!

除非朝廷提高内府开销,将三百多万涨到五六百万。

那是差不多够了。

但从皇帝到大臣都不可能同意。

大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皇帝则是要名声。

继位先提升内府开销,这是什么好名气?

后世一个奢靡挥霍的评价是跑不掉了。

景和帝才是真的挥霍无度,六下江南,用凤姐几个的话来说,是银子俱都成了泥沙了。

但景和帝聪明的很。

他才不会提高内府开支,落人口实。

就是叫宠信心腹臣子们报效。

比如贾家,甄家,王家,薛家等各家。

每家最少报效几十万。

甄家迎驾最多,用银过百万。

这银子,各家当然要捞回来。

景和帝就给各家重任,而且是肥差,好叫他们把银子给捞回来。

加上盐商们报效一部份。

六次南巡,花银最少两千万,够打一次超一年时间十几万人规模的中大型战役了,就这么挥霍掉了。

还没落下加赋和增加内府开销的坏名声。

隆正帝可没他爹这么聪明,老老实实的只用内府的钱,多一文也不取。

这就使得内府的银子也是捉襟见肘,只能用各种手段来收割一些商家贴补一二。

这样一来,内府名声早就臭不可闻了。

商人可不管皇家是什么苦衷,内府行事不讲究,不可信,这已经形成了共识。

好在贾记已经当众言明,和内府只是暂且合作,此后仍然是贾记自行其事,并不算是内府之下的商行。

这也叫大量商人都是大大的松了口气。

毕竟贾记出现之后,所有人都有一种感觉,生意都是好做了许多。

这是很明显的事。

一是运输效率大幅度增加。

原本要十几二十天时间的货物,现在三五天就到了。

这大幅度增加了货物流转的速度,对工商业的促进有多大不必多言。

在后世有句名言,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话的核心意义在于,物流流通,还有运输效率。

二来就是运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

最少下降三成,甚至达到四成。

下降的成本就是上升的利润,这一点所有人都明白。

三来,便是有保货和带回银子的便利。

更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贾记虽然只营业了短短几个月,带来的变化却是有心人能看在眼里的。

这也是隆正帝决心帮贾芸把贾家排除在外的根本原因。

也是内府不将贾记直接征召的根本原因。

隆正帝和忠顺王都不傻。

这样重要的商行,好比是下金蛋的金鸡。

贾芸经营工商的本领也远超常人。

内府拿来也经营不好,对北方刚兴起的工商业却是致命的打击。

别说智者不为,智商正常的都应该知道如何选择。

只是要排除一些别有用心之辈。

比如廉亲王,智亲王等人。

他们不是不懂这些道理。

只是在积怨和个人私利之前,他们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罢了。

也包括吴天佑,还有他身后的文官大佬们。

……

天黑之前,在永定门,西便门,德胜门等诸多城门处,聚集了大量的车辆。

各处车辆,开始向南城的总部一带汇集。

马匹脖间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加上车夫的吆喝声,还有车轮发出的吱呀声,超过百辆的大型车队,足以造成整个京城的轰动。

何况汇集到一起的车队已经超过了三百辆。

宁国府中,天香楼上,贾家也正进行着一场小型聚会。

贾母面色不愉。

“你们几个有出息了?”眼前没有外人,宝玉和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人都在另外的房间里。

贾母盛怒而来,却带着这些小辈,又不叫他们旁听,用意很明显。

鄣显自己老祖宗的地位,明着要敲打贾赦,贾政,贾珍几个,却又给他们稍留体面。

也算是拿捏的相当准确了。

贾赦面色难看,贾政垂首不语,贾珍下跪请罪,也是垂头丧气。

这一次,又是丢人现眼,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出宫时,贾家几个都是极为狼狈。

甚至他们看到,镇国公,修国公,理国公等各府都面露讥讽之色。

只有王家的王子胜凑过来,说了几句愤愤不平的安慰话。

毕竟王家此时也是感受到了不小的危机。

皇帝要扶持贾芸的态度相当明显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方便以后阅读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第164章 危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第164章 危机并对红楼,从文豪开始崛起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