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领朝政
元兴三年(公元 404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风云激荡,局势变幻莫测。时间来到了三月壬戌日(即 3 月 31 日),对于刘裕而言,这一天无疑是其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那个时代,权力与地位的争夺激烈异常。然而,正是得益于王谧等一批有识之士的大力举荐和支持,刘裕才获得了难得的机遇,得以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央。他被委以重任,出任使持节一职,这个职位赋予了他巨大的权力和责任。不仅如此,他还兼任都督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这八个州的全部军事事务,成为掌控一方兵权的要员。与此同时,他又获封镇军将军及徐州刺史之职,可谓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自这一刻起,刘裕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星,闪耀在东晋末期的天空之上。他手中紧握的军事重权,让他成为各方势力瞩目的焦点。然而,当时的东晋末年却深陷政治乱局之中。朝廷之内,百官们肆意妄为,放纵不羁,全然不顾纲纪国法;而在民间,各个行业也因疏于有效管理而日渐衰败,秩序荡然无存。面对这般混乱景象,桓玄也曾试图力挽狂澜,整肃不良风气,但无奈众人对他的政令置若罔闻,使得改革之举举步维艰。
然而,刘裕的出现却给这个混乱的局面带来了一丝转机。他以身作则,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威严来约束宫廷内外的人们。那些原本懒散怠工的官员们,在感受到刘裕的严厉之后,纷纷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令人惊讶的是,仅仅只用了短短的两三天时间,整个社会的风气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裕成功进入建康城之后,并没有停下他前进的脚步。他迅速派遣手下得力部将对桓玄展开追杀行动,誓要将其彻底铲除。与此同时,晋安帝也终于在江陵得以复位,重新登上了皇位。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尽管桓玄已败走逃亡,可在荆州一带仍然残留着桓氏家族的势力。桓玄之子桓振与藏匿于沮川的桓谦二人,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他们暗中重新召集起了数千人马,气势汹汹地朝着江陵进发,企图夺回失去的一切……直至义熙元年(405年),刘毅等人才收复江陵,驱逐了桓氏势力,并迎安帝返回建康,从此彻底平定了桓氏之乱。
义熙元年(405年)三月,刘裕因其功绩被晋安帝提拔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刘裕却多次推辞晋安帝授予他的官衔,并且回镇丹徒。安帝不得已,只能加授刘裕都督荆、司、梁、益、宁、雍、凉七州军事,与之前的九州叠加,共都督十六州诸军事 。同年,刘裕派遣使者到后秦,使得后秦皇帝姚兴归还了之前占领的淮北十二郡。义熙二年(406年)三月,刘裕加督交、广二州。十月,刘裕上书为西征桓氏众将士请功。于是经朝臣疏奏,作为“唱义谋主”,立下“匡复之功”的刘裕被封为豫章郡公,食邑一万户,获赏绢三万匹 。他的僚佐规格仅次于原太傅谢安府。十一月,安帝重申前诏,加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却被刘裕一再推辞,这才作罢。
义熙四年(408年)正月,因与自己关系亲密的王谧已在去年十二月逝世,朝中无人,刘裕听从幕僚刘穆之的建议入朝辅政,获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兼徐兖[yǎn]二州刺史 ,掌握朝政大权。
东晋自偏安以来一直面临着北方的威胁,刘裕想出师北伐以建功立业,于是上表皇帝主张北伐, 朝廷同意了他的要求。义熙五年(409年)四月,刘裕大军由淮河入泗水(今江苏淮阴西南);五月,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刘裕下令把船只、辎[zī]重留下,军队改走陆路步行到琅琊(今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沿路的重要关口,都筑城派兵防守来抵御南燕军的袭击。在临朐(今属山东)东南,有地形险峻的大岘关(今山东一水县北穆陵关),但是南燕主慕容超自大轻敌,拒绝采纳大臣公孙五楼关于派兵扼守大岘的策略,而让刘裕军队轻易越过大岘山。刘裕入岘后,认为军队已过险要之处,每个人也都有决死之心,并且不用担心缺粮的问题,征伐南燕必然胜利。
义熙五年(409年)六月,慕容超派左军段晖、辅国贺赖卢等六将领率领步骑五万,进据临朐。等到刘裕大军压境,就只留下老弱人马防守广固,其余兵力都用来抵抗刘裕大军。临朐城旁有巨蔑河,离城大约有四十里,战略位置很重要,慕容超派遣公孙五楼前去占领,但是被晋军龙骧将军孟龙符抢先一步占据。随即两军在临朐以南大战。七月,刘裕被朝廷任命为青、冀二州刺史。人心更加归向,连慕容超的大将垣遵、垣苗也率兵归顺于他。慕容超派尚书朗张纲以称藩为条件,请求后秦来救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