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臣徐详

作品:徐氏略记|作者:缓安甫|分类:游戏|更新:2025-02-12 02:57:25|字数:12448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至赤乌六年时,胡综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一岁。其身后,儿子胡冲承继了都乡侯这一爵位,继续为东吴效力。胡综一生,可谓功绩斐然,名垂青史矣!

是仪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本姓某氏,此人于早年之时,最初仅是县中的一名小吏。然而,凭借自身出众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他后来得以在郡里获得职位。但命运似乎总是充满波折,在郡中任职期间,他竟遭到了郡相孔融无情的嘲弄与讥讽。或许正是因为这一不堪回首的经历,让他毅然决然地更改了自己的姓氏,从此以“是”为姓。此后,他辗转依附于刘繇门下,并随着局势的动荡不安,一同避难来到江东之地。直至建安元年,刘繇所率领的军队遭遇挫败,无奈之下,是仪只得再次迁徙居所,最终定居于会稽一带。

政治生涯:时光荏苒,转眼间便来到了建安五年。此时,孙权已然统领整个江东地区,展现出非凡的雄才大略。他听闻了是仪的才能与声名,于是特意发出诏令,对其加以征召。随后,孙权赐予是仪骑都尉一职,委以重任,命其专门处理机要事务。可见孙权对是仪的信任与器重非同一般。

在建安二十二年,吕蒙筹谋着一场惊天动地的行动——袭取关羽。当他向众人阐述自己的计划时,是仪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并力劝孙权采纳此计。事实证明,他们的决策无比正确。

建安二十四年,是仪更是追随孙权亲自出征讨伐关羽。因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英勇无畏,孙权特地下旨任命他为忠义校尉,以示嘉奖。

魏黄初元年,孙权决定将都城定在武昌。在此关键时刻,是仪再度得到重用,被授予裨将军之衔。不仅如此,他还获封都亭侯爵位。面对如此殊荣,是仪却始终保持着谦逊淡泊的心态,坚决推辞掉孙权欲授予给他的部队。

在黄武年间,是仪前往皖城,在将军刘邵麾下效力。其间,他巧妙运用智谋,成功诱骗曹休进入圈套,进而一举将其击溃。此次战功赫赫,使得是仪荣升为偏将军。之后,他奉诏入朝,全面掌管尚书事务,并总管朝廷之外的众多官员。同时,他还肩负起处理各类诉讼案件的重要责任。此外,是仪更身负教育众公子读书学习的使命,可谓是身兼数职,却能游刃有余。

外交贡献:

在嘉禾三年的时候,蜀汉那位睿智聪慧、名震天下的丞相诸葛亮与世长辞。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三国大地,引起了各方势力的关注与震动。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东吴之主孙权果断地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他派遣了能言善辩且机智过人的是仪作为使者,前往蜀汉以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盟关系并增进彼此的友好情谊。

是仪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踏上了前往蜀汉的征程。一路上,他深思熟虑如何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展现出东吴的诚意与善意。当他终于抵达蜀汉之后,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以及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成功地赢得了蜀汉君臣们的好感与信任。

回到东吴之后,是仪详细地向孙权汇报了此次出使的经过与成果。孙权对于是仪出色的表现非常满意,对他赞赏有加。不久之后,孙权便任命是仪担任尚书仆射一职,让他在朝堂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直言进谏: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赤乌五年。此时的孙权已经下定决心要立自己的儿子孙和为太子,但同时又册封另一个儿子孙霸为鲁王。面对这样的局面,时任鲁王傅的是仪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妥之处。

于是,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是仪毅然决然地上疏给孙权,表达了自己对于二宫待遇问题的看法和担忧。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当前局势可能带来的种种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然而,孙权并没有立刻采纳他的意见。

但是,是仪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也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着想。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继续上疏,前后多达三四次之多。尽管每次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始终坚守原则,毫不退缩。

最终,是仪的坚持和忠诚打动了孙权。孙权开始重新审视二宫待遇的问题,并逐渐认识到了是仪所言不虚。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孙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二宫的地位和待遇,使得宫廷内部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个人品德:

是仪一生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从来不会畏惧任何强权势力。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他总是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则行事,绝不偏袒徇私。也正是因为这种高尚的品德,使得他深受众人的敬重与爱戴。

而且,是仪为官数十年来,兢兢业业,从未出现过任何过失或差错。他一心为公,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致力于为国家和百姓谋取福祉。不仅如此,他从不利用职权之便去经营自家的财产,更不会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或恩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徐氏略记》,方便以后阅读徐氏略记东吴大臣徐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徐氏略记东吴大臣徐详并对徐氏略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