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再刻意追求招式,而是让身体随着水声自然舞动。
剑锋划过空气,带起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小小的彩虹。
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完成了“云海听涛”的全部动作,而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流畅!
"原来如此!"少年恍然大悟,"凌虚子前辈将自然之景融入剑法,这'云海听涛'本就是观瀑布而创!"
兴奋之余,少年决定就在瀑布边修炼。
他找了块平坦的岩石盘膝而坐,将青霜剑横放膝上,开始按照心法调息。瀑布的水汽笼罩着他,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湿润的清凉。
不知过了多久,少年感到体内真气如涓涓细流,沿着特定路线缓缓运行。
忽然,他察觉到一丝异样——真气在经过右肩某处时总会微微阻滞。
这个发现让他心头一震,因为那里正是三个月前攀岩受伤的部位。
“难怪最近修炼总是难以突破...”少年皱眉思索。
他回忆剑谱上的记载,“凌虚十八式”确实有疏通经脉的功效,但需要循序渐进。或许他太急于求成,反而忽略了基础。
太阳西斜时,少年收拾东西准备返回。
路过一片竹林时,他特意挑选了几根粗细适中的竹子砍下。
今晚他打算制作一个剑架,将青霜剑恭敬地供奉起来,而不是随意放在角落。
回到石室,少年先用柴刀将竹子劈成细条,再用藤蔓编织固定。
他的手法已经相当娴熟,不到一个时辰,一个简易但稳固的剑架就完成了。
他将青霜剑横放在剑架上,后退两步端详,满意地点点头。
夜深人静,少年借着油灯的光亮继续研读剑谱。
这次他不再急于往后翻看,而是重新从第一式开始细细琢磨。
果然,在基础心法的部分,他发现了之前忽略的细节——“习剑先习气,气通则剑顺”。
“看来得从头开始巩固基础了。”少年自言自语道。
他吹灭油灯,在黑暗中盘膝而坐,开始最基本的呼吸吐纳。
月光透过石室顶部的缝隙洒落,正好照在青霜剑上,剑鞘上的云纹仿佛活了过来,随着月光流动。
第二天黎明前,少年就醒了。
他轻手轻脚地来到院中,开始练习最基础的剑式。
没有花哨的招式,只是简单的刺、挑、劈、抹。
每一剑都力求精准,同时配合呼吸节奏,渐渐地,他感到右肩的滞涩感有所减轻。
这样的基础训练持续了整整七天。
少年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一遍遍重复基础动作。
奇怪的是,他不仅没有感到枯燥,反而在简单的重复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第八天清晨,少年像往常一样在院中练剑。
当他完成一组基础动作后,突然福至心灵,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凌虚十八式”的第一式“清风徐来”。
这一次,剑招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停滞。
紧接着是第二式、第三式...一直到第十式“云海听涛”,全都一气呵成。
收剑而立,少年感到体内真气澎湃,右肩的阻滞感已经完全消失。
更神奇的是,他仿佛能感受到周围风的流动,甚至能预判下一瞬间竹叶飘落的方向。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这就是‘凌虚十八式’的真谛吗?”少年喃喃自语。
他忽然明白了凌虚子为何选择在此隐居——只有远离尘嚣,才能真正聆听自然的声音,领悟剑法的精髓。
接下来的日子,少年的修炼进入了全新阶段。
他不再拘泥于石室和院落,而是带着青霜剑走遍山谷各处。
在瀑布边练习“云海听涛”,在竹林中演练“翠影千叠”,在悬崖上体会“孤峰望月”...每一式剑法都找到了对应的自然景观,进步速度惊人。
一个月后的满月之夜,少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中他看见一个白袍老者在山洞中舞剑,剑招正是“凌虚十八式”,但比他所学的更加精妙。老者似乎察觉到了他的存在,转头微微一笑,然后化作一缕青烟消散。
少年惊醒时,发现青霜剑正在剑架上微微颤动,发出低沉的剑鸣。
他起身走近,惊讶地发现剑鞘上的云纹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青光。
当他握住剑柄时,一股暖流从手心传入,直达丹田。
“凌虚子前辈?”少年试探性地呼唤,却没有得到回应。
但那种被注视的感觉久久不散,让他确信刚才不仅仅是梦境。
第二天,少年带着青霜剑再次来到山洞。
第三天,这一次,他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洞壁上的刻痕。
第四天,果然,在之前忽略的角落里,他发现了一些细小的符号和线条,组合起来似乎是某种隐秘的提示。
顺着这些提示,少年在洞窟深处找到了一个暗格。里面竟放着一本已经发黄的小册子,封面上写着《凌虚心法》。
翻开第一页,上面记载着:“余晚年悟得剑心合一之境,特录于此。习得十八式基础后,方可参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