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丙辰之秋(上)

作品:明渣的逆袭|作者:浮沉的命运|分类:历史|更新:2025-04-23 02:06:11|字数:6160字

“让戴梓北上,将江南制造局迁至南京城。”

南京城的工匠班子都在,江南制造局迁到南京,其实只是人员调动而已。

“杭州武备学堂迁至南京,改为江南武备学堂,并贴出告示于江南诸府,江南武备学堂扩招至 1200人。”

以前叫杭州武备学堂,招收的学员大多为浙江子弟。现在攻克的南京,面对的当然是整个江南,甚至是大江南北,培养出更多军官的同时,也收获新一代年轻人的拥戴。

“在南京、镇江创办初级学堂,除了军中子弟,也面向民间。”

义务教育,免费学堂,除了安抚将士,包括军中的俘补军,也为将来立世之基。

“此外,在钟山脚下挑一处好地,建一座忠烈祠,来祭祀此次北伐牺牲的烈士。绝不可马虎!”

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座忠烈祠,甚至比明孝陵更能得将士之心。

众将官纷纷听令,朱和垚看了看刘文石。

“刘文石,从今日起,你就是南京知府,所有政事,都归你节制,各军须全力配合,不得掣肘。”

刘文石精明强干,有他做事分担,他也要轻松许多。

刘文石面红耳赤:“大人,小人但恐不能胜任,误了政事。”

“放心去做就是!不怕犯错,就怕不做事,或是敷衍了事。只要不怠政、懒政,出了任何岔子,我给你担着。”

朱和垚温声一句。

“谢大人栽培!”

刘文石赶紧领令,他平息了一下心情,继续道:“大人,攻克南京城,我军所获众多,除了火药战马铠甲等,另有米粮十五余万石,纹银六十多万两,铜钱不计其数。将士的抚恤与犒赏名册已经做好,还请大人批阅。”

朱和垚点点头,接过了刘文石手里的账册。

江南的物资都集中在南京城,吃饱喝足,盆满钵满,正好便宜了他。

有这么多的银钱,他一直想创立的银行,可以试行了。

有了银钱的支持,发展工商业,也可以徐徐推行。

“此外,我想在南京城,建一座学堂,可称为南京大学堂,用来培养官员,为将来的官场注入新鲜血液,以代替科举不能取士的困境。”

“南京大学堂?”

李之芳愣了一下,揣测着“准女婿”的意思。

“大人的意思,是如宋徽宗时创办太学三舍法,以此代替科举?”

三舍法,太学生通过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的逐级考核,优秀者可免试直接授官,形成“学而优则仕”的入仕通道。

崇宁三年(1104年),北宋朝廷正式下诏废除科举,改为完全依靠太学及地方官学的“三舍法”选拔人才,实现“以学校取代科举”的理想。

此时,太学成为唯一的取士途径,科举制度被暂停。地方官学的优秀学生通过考试可升入太学,最终由上舍考试决定授官资格。太学规模空前扩大,太学生总数达到 3800余人。

但由于财政压力,以及徇私舞弊现象,以及政治动荡带来的财政崩溃,北宋朝廷被迫精简机构,逐步恢复科举以缓解压力。

宣和三年(1121年),在废除科举 17年后,北宋朝廷重新恢复科举取士,太学与科举并行。

“有几分相似吧。”

朱和垚点点头道:“南京大学堂,招收天下有才学的年轻人,所学不再以八股文为主,主要是实学,如数学、律法、医学、地理、历史等等,并配以体育课程。学生完成两年的课程后,在各衙门实习一年,考核完毕,方可入仕为官。”

“敢问大人,招收学生人数多少?”

李之芳颤声问道。

实学,朱和垚这是把杭州学堂那一套,搬到南京大学堂来了。

从杭州学堂到南京大学堂,从少年到青年,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朱和垚可谓用心良苦。

“今年是第一年,可招收一千人。”

朱和垚估摸着说道。

他的父亲王士元,永王朱慈炤,似乎是负责此事的最佳人选,省的他处处留情,后代众多。

“一千人!”

李之芳心头巨震。

如此一来,朱和垚可是尽得江南士林之心了。

“大人,等击退清军大军来犯之后,我想与若男成婚。你觉得怎样?”

朱和垚对着李之芳,幽幽说了出来。

喜欢明渣的逆袭请大家收藏:(www.zjsw.org)明渣的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渣的逆袭》,方便以后阅读明渣的逆袭第1章 丙辰之秋(上)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渣的逆袭第1章 丙辰之秋(上)并对明渣的逆袭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