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梨园春晓

作品: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作者:半楼书屋|分类:现言|更新:2025-05-11 20:39:22|字数:5202字

梨园春晓——1949上海戏曲纪事

红旗漫卷申江岸,梨园同庆艳阳天。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上海解放了。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上。

黄浦江畔,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市民们自发走上街头,手举小红旗,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福州路天蟾戏院后门,沪剧名角钱晚秋早已梳妆完毕。

她身着淡蓝色旗袍,外罩一件枣红色开衫,乌黑的秀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

虽已三十有五,但那双杏眼依旧明亮如星,顾盼生辉。

"晚秋姐,快来看!"徒弟阿宝急匆匆跑来,手里挥舞着一份《解放日报》,

"陈市长说要保护文艺工作者,鼓励我们排新戏呢!"

钱晚秋接过报纸,手指微微颤抖。

三年前丈夫因参加学生运动被特务抓走,至今下落不明。

她强忍悲痛,独自撑起"慕钱沪剧团",在夹缝中求生存。

如今,天终于亮了。

"阿宝,去召集剧团里所有人,咱们要排新戏!"

钱晚秋眼中闪着泪光,"

就排《黎明上海》,讲工人护厂的故事!"

阿宝闻言,眼中也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立刻转身跑去,脚步声在空旷的后台回响,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新时代的鼓点上。

不一会儿,整个慕钱沪剧团的人都被召集到了戏院的小剧场里,大家围坐一起,气氛热烈而充满期待。

钱晚秋站在众人中央,手里拿着那份《解放日报》,声音坚定而充满力量:

“各位,上海的解放,不仅是这座城市的重生,也是我们戏曲艺术的新生。

陈市长的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支持。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回应这份信任与期待。”

她环视四周,每一位演员的脸上都写满了希望与决心。

老艺人李伯伯,胡须花白,眼中却闪烁着年轻人的光芒,他站起身,用颤抖的手拍了拍钱晚秋的肩膀:

“晚秋,你说吧,我们怎么干!”

“对,晚秋姐,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年轻演员们纷纷附和,整个房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激情。

钱晚秋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

“《黎明上海》,这部戏不仅要展现工人护厂的英勇事迹,更要传递出上海人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我们要深入生活,采访那些亲身经历过解放斗争的工人兄弟,把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让每一个角色都鲜活起来,让观众感受到那份真实与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里,慕钱沪剧团全体成员几乎不眠不休,他们走访工厂,与工人同吃同住,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钱晚秋更是亲自下车间,体验工人的辛苦与坚韧,她的身影成为了那个夏天上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终于,经过数月的筹备与排练,《黎明上海》在上海大舞台首演。

舞台上,灯光璀璨,音乐激昂,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现于观众眼前。

当最后一幕,全体演员身着工装,手持红旗,高唱《东方红》时,全场观众起立,掌声雷动,泪光与笑容交织,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黎明上海》迅速在上海乃至全国引起轰动,它不仅成为了解放初期戏曲艺术创新的典范,更激发了广大民众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而钱晚秋,这位在风雨中坚韧不拔的沪剧名角,也迎来了她艺术生涯的又一个春天,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与此同时,南京路大光明戏院门前,京剧名伶程砚秋正与几位同行交谈。

他身着灰色中山装,面容清癯,虽已年近五十,但身板笔直如松。

"程先生,您看这形势..."

年轻的武生小声问道。

程砚秋望着街上欢庆的人群,深吸一口气:

"旧社会梨园行当受尽欺凌,如今解放了,咱们也该扬眉吐气了。"

他转身对众人说,"我打算把《白毛女》改编成京剧,诸位可有兴趣?"

众人纷纷响应。

正说话间,一阵清越的越剧唱腔从远处飘来。

只见一队身着彩衣的越剧演员正沿街表演,领头的正是新近崛起的越剧新秀林小梅。

她不过二十出头,眉目如画,嗓音甜润,一曲《解放区的天》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程老师!钱老师!"

林小梅眼尖,老远就认出了两位前辈,小跑着过来行礼,

"我们越剧团准备排《新婚姻法》,讲妇女解放的故事,还请两位前辈多指点。"

钱晚秋笑着拉住林小梅的手:

"好妹妹,咱们想到一块去了。新时代就该有新气象!"

三人正说着,评弹名家张鸿儒、淮剧泰斗王金龙、黄梅戏传人李彩凤等戏曲界人士也陆续聚集过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如何用各自的艺术形式庆祝解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方便以后阅读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第316章 梨园春晓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第316章 梨园春晓并对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