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废天皇,除国名

作品: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作者:东方笑笑生|分类:历史|更新:2025-06-18 00:43:27|字数:4286字

冷雨初歇,越王徐闻亲临京都皇居大殿,亲主持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典。

“诸藩再封、东瀛更制”之议。

两侧文臣武将分列,厅中跪坐的,是自各地陆续归附的百余日本大名。

各人身着旧式礼服,面色沉肃,有人低头不语,有人窃窃私语,无不心存忐忑。

他们不知道越王今日是来赏,还是来罚。

自京都陷落起,越王大军所向披靡,横扫关东。

天皇与幕府将军双双纳降,各藩主也纷纷上表请罪。

但他们清楚,一纸请罪,并不等于赦免。

他们都等着越王出手,看这位大明帝国的封疆之主,会如何处置他们的命运。

大殿正中,徐闻负手而立,目光如炬,望向全场。

他已年过八旬,但身姿挺拔,声音如钟:“倭地既归大明,自当正本清源、定纲立纪,自今日起,废日本国名,改为东瀛行省。”

倭,是中国历代王朝对日本的最早称谓之一,含有“矮小”或“卑微”的贬义。

随着日本人熟知汉文化,终于知道了这不是个好词。

“倭”字逐渐被日本统治阶层所厌恶,他们深以为耻。

为摆脱这一称谓,表现自身文化与政权的“正统”与“独立”,日本朝廷主动向唐朝改称为“日本”,意味日出之地。

有传闻说是武则天赐下的“日本”国号,官方史料无记载。

因为在此之前唐朝从未承认过日本这个国名。

直到武则天时代,才开始接受其国号为“日本”。

此后,“日本”成为国际上对该国的正式称呼。

徐闻废除日本国王,改为东瀛行省,看似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实则意义深厚,是文化上的征服。

“东瀛”,自古以来中国对日本的雅称,出自《旧唐书》,有“东海之彼岸”之意,典雅而不贬义。

“行省”:是元明两朝对地方最高行政区的正式称呼,意味着日本完全纳入大明版图,不再是藩属国,而是直属辖地。

对于徐闻废除日本国名,一众大名的反应并不大,好像理所应当,甚至有人觉得好听。

毕竟新名字是东瀛省,而不是含有“倭”的卑贱国名。

徐闻看向众人,又道:“东瀛行省,设九府三十六县,府领州,县辖町村,改江户为东都,越王府设于东都,节制东瀛全境。”

话音未落,数位随行汉臣举笔宣诏,将最新行政架构当众示图,插旗定标。

原先割据一方的大名们纷纷看向布图,赫然发现。

他们的“国”没了。

取而代之的是大明式的“官道与县治”,井然有序的郡县划分,将日本这片古老岛屿的山川重新勾勒。

有大名小声嘀咕:“若九府三十六县皆由大明任官,那吾等何在其间?”

徐闻听见了,朗声道:“本王得大明陛下册封,持节东瀛,列岛之一切军政,所有官员任职,皆由越王府署理!”

一句话,这里老子说了算!

接着,徐闻宣布:“昔日天皇为名义之君,掌权者实为幕府;一为傀儡,一为祸乱,今日,本王奉大明皇帝诏命,废其虚主、灭其实奸,还此地以正理。”

话音一落,满殿寂静。

随即,徐闻当众宣读旨意:天皇制度自即日起废除,天皇一族迁往漠北安置,永不得复立。

这一决定,震惊四座。

原天皇虽早已无实权,但在诸多日本人心中仍象征“万世一系”,此举无异于彻底斩断旧日神权根基。

但徐闻并未止步。

随即命人押解幕府将军足利义政与其亲信四将至殿下。

这五人,皆在京都保卫战中组织激烈抵抗,是明军征倭档案中“甲等首恶”。

“足利氏欺天罔上,煽乱东夷,抗拒王命,罪不容赦。”

徐闻亲自断言。

五人不辩,被赐死于殿前,当场行刑,留全尸归葬。

大殿上,一众原本尚心存侥幸的大名门面色大变。

徐闻冷眼扫视众人:“本王持节封疆,奉命治倭,诸侯大权,当归朝廷,然念尔等旧为此地守土,若能忠顺归化,亦可世袭其地,辅王治民。”

他缓缓道:“自今日起,废除天皇制度!”

话音落下,大殿内一片死寂。

几位日本大名瞳孔骤缩,几乎忘了呼吸。

徐闻命人高声宣读诏书,详述天皇制度的渊源:

“日本天皇,最早为大和政权首领,自白江口一战后,倭国历朝向大唐称臣,唐封‘日本国王’,后世自称天皇,为脱隋唐册封之名,标榜独立,然自始至终,实则无实权,自镰仓幕府建立以来,政出将军之手,天皇不过傀儡而已。”

“尤至室町足利以来,天皇政令悉由幕府中枢审定,所谓天子,不过神主之偶像耳。”

“大明不立虚尊,不承空位,今既废国,自当革其弊俗。”

徐闻转身看向殿角一位身穿素衣、年约三旬的男子,正是现任日本天皇,今已剥去华服,脸上苍白如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方便以后阅读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第1035章 废天皇,除国名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第1035章 废天皇,除国名并对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