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9章 爵位继承

作品: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作者:东方笑笑生|分类:历史|更新:2025-06-08 00:26:54|字数:4366字

成化四年,暮春。

京城的夜晚微凉,英国公张辅却独坐书房,眉头紧锁。

案几上灯火摇曳,映出他鬓边雪白的发丝和满脸沉思的皱纹。

他年过八十,愁容满面,心事重重。

几天来,心头的烦恼如山般压得这位老国公喘不过气来。

爵位继承问题,令张辅寝食难安。

他一生戎马,立下赫赫战功,封为英国公,位高权重。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身体渐弱,张辅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

自己的爵位能否顺利传给下一代?

尤其是在他一心想要确保家族基业延续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张辅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张忠是嫡长子,理应继承爵位。

然而,张忠自幼体弱多病,年轻时便已瘫痪在床,动弹不得。

即使张辅在朝堂上颇有声望,许多人也清楚地知道,由于其子张忠残疾,将无法接替英国公的爵位。

朝廷对这种“先天失德”的继承者历来有严格规定。

张忠因其健康问题,几乎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列。

而张忠的长子,张杰,虽然年纪尚轻,身份却更加复杂。

作为张忠的儿子,张杰理应继承英国公爵位的长子之位。

然而,由于张忠的身体状况,张杰的出生引起了不少人的猜疑。

长期瘫痪的张忠很少与妻子同房,坊间有传言称,张杰是否为张忠的亲生骨肉,尚未可知。

此事一度成为朝廷及张家内部讨论的焦点,许多人私下对张杰的身份表示怀疑。

这一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朝廷恐怕不会允许张忠的儿子继承爵位。

在此种种复杂局面下,张辅渐渐产生了另一个打算。

将爵位传给次子张懋。

张懋虽然聪明能干,且一直致力于家族事业,但他却是庶出,无法享有嫡子所拥有的正统继承资格。

张辅深知,庶出的地位意味着在朝廷眼中,张懋继承爵位的可能性极低。

对此,他十分担心,担心朝廷不会允许庶出继承,担心家族的未来会因此陷入困境。

门外脚步轻响,贴身家将小魏轻声问道:“老国公,是否歇息?”

张辅摆了摆手:“睡不着,你去歇吧,我再坐会儿。”

小魏退下后,张辅轻叹一声,自语道:“唉……百战归来身是老,一朝传位意难安。”

片刻后,他唤道:“传信,明日一早,备轿,去越王府。”

......

次日清晨,越王府后堂,晨曦初起。

庭院中的腊梅尚挂露珠,一名青衣内侍快步而入,将一叠新鲜印成的纸张恭敬奉上。

徐闻披衣而起,坐于书案前,接过报纸,慢慢展开。

他目光如炬,先扫一眼要闻,再细读评论,半晌不语。

这些年来,徐闻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日必看《皇明日报》。

这报纸早年创办,初名《大明月刊》,后因传播广泛、笔锋犀利,逐渐发展成京师第一大报,又改名为《皇明日报》。

如今已有近四十年历史,在文士百官间影响极大,甚至连成化皇帝朱见深每日也会让人送一份到御案前。

最早创办时,是为了堵住江南士子的嘴。

那时的徐闻,年不过四十余,初入内阁为辅,权势未稳,虽为太宗驸马、越王加衔,却遭江南清流名士不断诟病,说他“外戚干政”。

对此,徐闻既怒且笑。

他没有争辩,而是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论士道非天命》,直接刊登在自家创立的《大明月刊》上,文中直指:“士大夫者,非上天之胄也,乃读书而衣冠者耳,若以言治国,不如以行论政。”

此文一出,轰动天下。

无数江南文人奔走相告,却又无法反驳其中道理。、

一时间,《大明月刊》成了朝中文争的前沿阵地,各派学者纷纷投稿,参与辩论。

徐闻顺势招揽文人,扩建书局,开设刊房,又增设《内阁纪事》《军政辑闻》等栏目,使之成为传播政务、民情、言路的主流媒体。

再后来,朝廷正式将其列入“官署协刊”,改名《皇明日报》,每日由翰林院与内阁共同审校,传播至京畿十三府,甚至远至辽东、江右、闽广等地。

徐闻以一纸笔墨,打破世家门阀对于“道统”的垄断,也为新政开路,为士民立言。

“越王殿下,英国公张辅求见。”

这时,门房快步入内禀报。

徐闻放下报纸,颔首道:“请。”

片刻后,张辅拄杖而入,满脸倦意。

徐闻亲自起身迎上:“老兄今日怎得大早便来?”

张辅拱手一礼,苦笑:“我这把老骨头啊,夜里连梦里都挂念着一件事。”

徐闻请他落座,亲斟一盏茶,道:“我猜得出,是为爵位之事?”

张辅点头:“正是,忠儿这几年,身体日益不堪,如今连出门都要人抬,勉强还活着一口气。”

徐闻沉默片刻:“可按祖制,嫡长子当承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方便以后阅读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第989章 爵位继承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第989章 爵位继承并对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