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回京主持大局

作品: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作者:东方笑笑生|分类:历史|更新:2025-04-03 22:16:40|字数:4398字

大明帝国仅仅相隔数个月,又失去了它的主人。

朱高炽健康的相关信息,徐闻这里是有即时情报的。

他也尽了自己最大可能,想挽回这个挚友的性命。

不管是朱棣还是朱高炽,四海商会医药研究所里面,有些国公府几位少爷小姐都没有看过的地方,一直在研究相关药物和治疗方法。

经过多方的讨论和求证,研究院里汇聚的各方名医和太医院里面结论一致。

朱棣还是多年征战累积起来的旧伤,时候到了就是到了,没有太好的办法。

朱高炽则是因为脚疾,加上身体肥胖,引发的各种并发症。

太医院所能给出的治疗方案,已经是最稳妥的了。

研究所这边主要突破的还是各种疫病防治,还有外科手术,这些都不能帮助朱高炽调养现在的身体。

哪怕是坐拥天下的大明天子,最后也只能一步步地走向死亡。

徐闻到济南来,未尝不是想躲避那种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命运降临,夺走好友生命的痛苦。

徐闻以为只要自己看不到,内心会好过一点。

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

他现在开始后悔,为什么自己不在北京,也好在朱高炽弥留之际,能够陪着他说说话,让他心里舒服一点。

“太子在哪里了?”

下面暗卫回报:“丙字队,丁字队已经出动,全力护送太子回京,应该快到山东了。”

有过上一次的经验,这次朱瞻基年轻,身体也不错,干脆直接策马北上,速度也比自己父亲快很多。

徐闻也知道自己在山东躲不下去了,便吩咐道:“让护卫们准备一下吧,我们回京师。”

纵使内心有万千思绪,他都不能表露出来,只能将这些悲伤压到心底。

徐闻清楚,大明朝还需要自己。

哪怕一年陨落两位帝王,帝国还是要继续走下去,迎来新的天子。

朱高炽登基后,还是想尽自己所能,为大明培养出一个合格继承者。

所以跟朱棣一样,册立皇太子后,便让朱瞻基坐镇南京,试着学习处理相关政务。

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朝廷班子,完全能够让太子提前适应。

让太子朱瞻基在南京见过,还有另一层深意。

朱高炽想迁都,把京师迁回南京。

他从一开始就不支持迁都北京,只是当初畏惧永乐帝,没有表达出。

朱棣当年执意迁都北京,是基于国家战略,当年北方的蒙古人始终是大明的威胁。

迁都北京,可以更好的威慑北方,守住过门。

同样,北京也是朱棣的龙兴之地,他十几岁就藩后,便一直在北京生活。

而朱高炽觉得,南京作为大明京师,经济文化繁荣,能加强朝廷对南方的控制。

经济上,北京太过依赖漕运,大量资源都需要从南方经漕运运到北京,沿途造成大量浪费。

从个人情感出发,朱高炽也更喜欢南京。

所以,他登基后,便召集内阁筹备迁都计划。

只是没想到,他仅仅在位几个月便驾崩了,迁都筹备工作就此停滞。

徐闻将此消息告诉安成公主。

朱月蓉又是泪流不止。

这还不到半年,父兄便相继离世,她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

徐闻能做的,只有搂她入怀,轻声安抚,生死之事,最难看透啊!

洪熙帝驾崩,这次没有再隐瞒消息。

徐闻全军缟素,火速回京,同时叮嘱留在山东的暗卫,一定要盯紧汉王朱高煦。

他太清楚汉王了,很容易就热血上脑。

这种性子在战场上,作为主帅,有提升士气的作用。

可现在看来,这厮很有可能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京师之中,已经是一片素白。

百姓们行走时都小心翼翼。

整个都城,被一片压抑的氛围笼罩着。

两任皇帝驾崩时间太近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也太大。

虽然有锦衣卫和暗卫的双层监督,并没有出现太多的风言风语,可私底下的讨论少不了。

比如说什么就不该迁都,北京妨主,皇帝在这里命都不长。

还有什么朝中有妖孽,把皇帝都害了。

后一种说法,还隐隐有人在推波助澜。

锦衣卫立马出动,抓了一批人。

其中不少都是汉王府的探子。

乱世需用重典,在京师坐镇的英国公张辅没有二话,直接将这些探子推出西市斩首。

张辅态度严肃:表示非常时期,妄议朝政者,杀无赦!

此时一行人马从南门策马而入,打破了这种气氛。

国丧期间,官员们都小心翼翼的,大家也都好奇谁这么飞扬跋扈。

当看到旗帜上面大大的越国公后,心中明了。

原来是徐闻啊,那没事了。

同时不管是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又或者是各级官吏,都感觉心安不少,就连说话的声音都不自觉放开一点。

这几十年徐闻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大明的定海神针,擎天柱,能够挽天倾的人物,非他莫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方便以后阅读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第741章 回京主持大局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第741章 回京主持大局并对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