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蓬勃兴起,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农产品上行渠道日益畅通,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电商平台将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市场。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兴模式为农产品打开销路,许多曾经滞销的农产品成为网络爆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广泛,为农民提供电商培训、物流配送、产品展示等一站式服务,降低农产品上行成本。同时,农村电商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农村手工艺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经济繁荣发展。
绿色金融体系逐步完善,为经济绿色转型注入资金活水。金融机构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绿色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为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项目提供有力资金支持。绿色债券市场稳步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绿色领域。碳金融市场初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有序推进,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经济激励。绿色金融不仅推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共识,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数字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显着提升。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宽带网络、4G/5G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为数字乡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加速,智能农业设备广泛应用,实现农田精准灌溉、智能施肥、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农村电商、智慧旅游、数字文化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数字化手段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村务公开透明、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乡村治安有效维护,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城市更新行动深入实施,老旧城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老旧小区改造从基础的水电气暖改造向完善社区功能、提升居住品质转变,加装电梯、建设停车位、打造社区花园等一系列举措,让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城市老旧街区通过微改造、业态更新,变身成为集文化、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街区,承载起城市的历史记忆与现代风貌。城市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稳步推进,有效解决了城市“马路拉链”问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同时,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在应对雨水时更加从容,实现水资源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彰显,特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声名远扬,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产品加工产业不断向精深加工迈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发展。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平台,推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与县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克服了以往单纯以学历、资历论英雄的弊端。在科研领域,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际贡献,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勇于创新。在企业界,突出创新能力、市场业绩和管理水平评价,激发企业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在技能人才评价方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果丰硕,为增进人民健康发挥独特作用。中医药文化传播更加广泛,各类中医药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中医药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方法深度融合,研发出一批疗效显着的中药新药。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特色优势更加突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中药种植、加工、制造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新领域,促进民心相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从学生交流、学术合作向联合办学、共建科研平台等深层次方向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文化领域,中外文化年、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频繁举办,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理解与欣赏。体育领域国际赛事交流日益密切,不仅提升了我国体育赛事的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体育文化交流和民间体育互动。民间交流更加活跃,各类民间组织、志愿者团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