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赶到下游村子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痛。洪水肆虐,许多房屋被冲毁,百姓们流离失所,站在高处无助地望着被淹没的农田。
相府嫡女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大声说道:“大家不要害怕,我们会想办法的。先把老弱病残安置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她开始和老农们一起查看地形,商量应对之策。
经过一番勘察,相府嫡女心中有了初步的计划。她让小伙子们去附近寻找一些可用的木材和石块,准备加固堤坝。自己则带着一些村民去统计受灾的人数和损失的物资,安排临时的救济。
在救灾的过程中,相府嫡女发现自己推行的农耕之法虽然在丰收之地取得了成功,但还不够完善,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还需要更多的预防措施。她暗暗记下这些问题,决定救灾之后重新思考改进农耕之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相府嫡女和众人的努力下,洪水渐渐被控制住。下游村子的百姓们对相府嫡女充满了感激,他们知道,如果没有她的到来,他们不知道还要遭受多久的苦难。
相府嫡女看着疲惫但充满希望的村民们,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知道,自己的重生之路还有很长,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只要能守护这些善良的百姓,一切都是值得的。
相府嫡女回到丰收之地后,便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完善农耕之法,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灾害预警和应对机制。她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她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地区,成为了百姓口中的传奇人物。各地的村庄都纷纷派人前来请教相府嫡女农耕之法和应对灾害的经验。相府嫡女也不藏私,她将自己的所知所学整理成册,派人分发给前来学习的人们,并且亲自讲解其中的要点和细节。
然而,她的声名远扬也引来了一些麻烦。朝中一些保守的官员开始在朝堂上弹劾她,说她一个女子干预农事,有违礼教,还指责她在民间私自结党,图谋不轨。皇帝听闻这些弹劾之词,心中也起了疑虑。
一日,相府嫡女被宣召入宫。她心中明白,此次入宫必定是一场硬仗,但她毫不畏惧。踏入皇宫大殿,她恭敬地向皇帝行礼。皇帝坐在龙椅之上,面色阴沉地看着她。
“朕听闻你在民间的种种作为,你可知这已经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皇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相府嫡女抬起头,目光坚定地回答道:“陛下,臣女所为皆是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如今国家初定,农事乃是根基,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臣女绝无私心,更无结党之意。”
皇帝微微皱眉,他其实也知道相府嫡女的功绩,百姓们因为她的努力生活越来越好,赋税也有所增加。可是朝堂上的舆论压力也让他不得不慎重对待。
“朕明白你的功绩,但你毕竟是女子,抛头露面,成何体统?”皇帝说道。
相府嫡女微微一笑,“陛下,臣女虽为女子,但也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国家有难,百姓困苦,臣女岂能坐视不理?况且,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臣女不过是尽自己的一份力罢了。”
皇帝听了她的话,心中有所动摇。这时,一位一直与相府嫡女对立的大臣站了出来,“陛下,她虽说是为了百姓,但她一个相府千金,如此深入民间,难免会被有心之人利用,到时恐怕会危及陛下的江山社稷啊。”
相府嫡女看了一眼那大臣,从容地说道:“大人此言差矣。臣女在民间所做之事皆在陛下的统治之下,陛下圣明,又怎会允许有心之人利用臣女?而且臣女所到之处,皆是宣扬陛下的恩德,百姓们对陛下感恩戴德,这难道不是有利于陛下的江山稳固吗?”
皇帝听了相府嫡女的话,沉思片刻,然后说道:“朕给你一个机会,你若能在三个月内让遭受洪灾的下游村子恢复如初,朕便不再追究你这些所谓的‘罪名’,并且还会给予你支持,让你继续推行你的农耕之法。”
相府嫡女心中一喜,连忙谢恩:“陛下圣明,臣女定当竭尽全力。”
离开皇宫后,相府嫡女马不停蹄地赶回下游村子。此时的下游村子虽然洪水已经退去,但一片狼藉。她开始组织村民们重新规划农田,修筑更加坚固的房屋和水利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她亲自参与到每一项工作当中。从搬运石块、木材等建筑材料,到设计水利工程的布局,她都事必躬亲。村民们见她如此尽心尽力,也都干劲十足。
相府嫡女深知,要让村子恢复如初,仅仅依靠村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她写信给相府,请求相府资助一些粮食和物资。相府老爷收到信后,虽然担心女儿在朝中的处境,但也为女儿的所作所为感到骄傲,便毫不犹豫地调集了大量的物资送往下游村子。
同时,她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召集了一些精通建筑和农耕的能人志士前来帮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水利工程的修建进展迅速。新的堤坝比之前更加坚固,不仅能够抵御洪水,还能合理地灌溉农田。农田经过重新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土壤也得到了有效的改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