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作品:南国无风寂静入秋|作者:豌豆小爷|分类:古言|更新:2024-05-03 21:26:26|字数:6018字

朱温的尸首被人摆在梁宫大殿上的那一刻,朱锽再也抑制不住的狂笑起来。

有人说他是疯了,也有人说,他这是悲伤到了极点才反常。

不久后,从梁宫送出去的信函,辗转到了边陲天威军军统帐内。一直受长乐郡主死因困扰的郡马赵岩,终于在展信那一刻,重新拾起了对梁帝朱锽的信任。

当年长乐写信与他,只说其父皇朱温死得蹊跷,她生为人女,必须还以父兄一个公道。所以即便他多次催促长乐回去,她都推诿了。

当时还未登基的朱锽,虽说不能直接参与这场后宫之争,却也的确是这场浩劫之后,唯一一个见证了全部过程的人。

按照后来朱锽的说辞,就是那朱友珪为了政权稳固,牵涉波及了诸多族中皇亲。而多年后再次归来省亲的长乐,便受了朱友珪之祸的牵连。

这样的说辞,其实与长乐之前信中所透露的,几乎是没有明显的出入。

可后来,朱锽派人硬生生截下朱友珪,还不能给他堂堂长乐郡马一个完整的解释。他气急,入宫找朱锽问个明白,可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苦笑着说‘人心难测’。

就在他助朱锽夺位后不久,有人暗中射来飞箭,告诉他‘梁帝初登,必防过河拆桥’。顿时恍然大悟,他连夜与亲信离开汴州。

他赵岩不过就是想要一个真相,怎么就人心难测了?

回到边陲的赵岩,发誓再也不与朱锽相交,即便朱锽是他名副其实的小舅子。可这一誓言,终是许下不足四年,便又被他亲自打破。

河东突然传来消息,说是‘长乐之死事关后宫涉政’,他顿时怒不可及。也曾动过举兵的念头,可又一回想起长乐在世时,时常同他耳语,说她对父兄们的挂念并非小儿女惺惺作态,而是无论他们待她有多刻薄,她都生不能断了至亲之间的挂念。

这也是他永远忘不了的画面。

昏黄的傍晚,面上带有伤疤的清丽女子,眺望着遥远的北方天际。背影孤独而遗世,仿佛夜风中永远都不会动摇。而女子满眼的那份思念和盼望,他这一生都将不能忘怀。

若是长乐下了九泉,得知他日后举兵,竟是为了与其兄弟打架,那她又会如何难过。

纠结中,他对真相的渴望也越来越迫切。

最后还是在河东的诸多举证下,他暂且相信了河东的消息……

因为河东说他们有‘人证’,所以他才一直视黄河边的战事无关己任。只要河东履行,将人证带到他的面前对峙,他便也会从此再不入梁境。

只是这都多久过去了,河东说的人证,就像消失了一般,既没有消息传来,也更是瞧不见人影。犹如欺骗了他赵岩,欺骗了他整个天威军。

好在如今朱锽的这封信函,是彻底一语惊醒梦中人。

朱锽这样写到,‘……河东李存勖为人狡诈不可信,若其手中的确证据确凿,又为何不敢将梁宫丑闻大肆宣扬?又因何只对姐夫透露所谓的‘隐情’?为何又迟迟不肯交出所谓的‘人证’?一切,尽是那李存勖离间你我之丑恶手段。好儿郎视家国为己任,今战事胶着,万千私仇皆应搁下,共渡乱世尘嚣。功成名就才是大丈夫所为,姐夫将来必是大梁肱骨重臣!锽,愿静候姐夫天威军佳音。’

正如朱锽信中说的,‘功成名就才是大丈夫所为’,是他一直在失去爱妻的深渊里不能自拔,这才给了河东有机可乘的机会。

若是长乐还在世,一定也不会希望他如此武断,甚至还有可能会嘲笑他没有远见。

男儿身在四方,这不正巧给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吗?

见梁帝朱锽信上的意思,其必然不会在此节骨眼上与他的鲁莽计较。他天威军原生便是应大梁建立国威而生,算得上是大梁数一数二的精良之师。若这样的天威军不将威力释放于战场,又如何称得上大梁天威军?

将信函仔细收好,赵岩当即唤人去将黄河以南的战备图搬来。

一场关乎天威与朱赤的较量,也将徐徐拉开帷幕。

再说到李嗣源的朱赤大军此刻坚守的阵地,黄河边上的另一处险关,武陵山。

此处鏖战月余,李嗣源虽抢下了此处,却也是元气大伤的慌乱驻扎。

历来险关都是重兵把守,他们举一军之力来夺,在许多人看来无疑不是以卵击石。可也恰恰是因为悬殊的军事力量,让李嗣源又一次以少胜多,声名传的越发响亮。

远在升州的建业书院内,正伦与张全义悠闲对饮。

今年的新茶甚是香甜,二人细品之后皆是回味无穷。

正伦就此次暗门搜集的军情,看似有意无意的问到,“师兄,听说朱赤又打到你魏博附近了,就差百里山路。师兄一点都不见着急,可是不想要你那魏博了?”

张全义闻言,但笑不语。

正伦又说,“你猜猜看,这次赵岩的天威军和李嗣源的朱赤,一个大梁的精锐之师,一个河东的落魄督帅,谁能是下一个站至武陵山顶峰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南国无风寂静入秋》,方便以后阅读南国无风寂静入秋第一百五十七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南国无风寂静入秋第一百五十七章并对南国无风寂静入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