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电鱼

作品:重返七零,回首人生|作者:深夜打更人胖胖|分类:都市|更新:2024-05-03 09:30:49|字数:4968字

谭震所在的小山村交通闭塞,四周大山环绕,一出门眼前就是连绵的群山。

正所谓七分山二分山地一分水田,正是因为山区田地稀少,为了填饱肚子,农民大部分时间都要用在山里的山地上。

为了创收,也为了家里的温饱,村民们开始在山里的山地里种红薯和大豆、玉米,还有高粱。

在国家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经济取代了集体经济,搞钱就成了每一个农村家庭摆在面前的问题。

以前集体的时候,大家一起劳作,虽然也有劳力的强弱,工分的差异,但是都相差不是很大,大家的生活也都差不多,谁也别笑谁。

可是现在不同了,乡里农贸集市的开放和供销社的放松管制,使得一些心思活络的村民开始变得富裕起来。

刘英为什么那么八卦穿山甲的事情,就是因为里面涉及到丰厚的利润,农民兄弟想要挣点钱实在是太难了!

水稻种子要钱,农药化肥要钱,国家的农业税要钱,家里的小孩上学要钱,更不用说油盐酱醋,还有家里面的吃穿。

如果田地多的地方还好,还能勉强度日,要是田地少的地方,累死累活一年下来,温饱问题都不一定能够保证,甚至需要借债才能维持下去!

以谭震家为例,在分田到户的时候,她家所在的生产队给每个村民分了不到五分田,谭震家一家四口,就是两亩水田。

南方水稻一般都有两季,分早稻和晚稻,按照最好的年成计算,两亩水田两季能收毛稻谷30担,晒干以后再剔除其中的稻草和杂质,估计还能有20担左右,这一担稻谷按照农村的计重大约是100-120斤左右,也就是说家里辛苦一年,可得稻谷2000斤左右。

2000斤稻谷需要到村里的辗米厂加工成大米,预计得到大米1500斤左右,当然还有一些粗劣的米糠,就这还是年成好的收入,要是年成不好,估计连1000斤大米都很难保证。

谭震家四口人,父母正值壮年,谭震和弟弟也正是生长发育的时候,都是能吃的年纪,那年头普遍生活水平不高,油水少,农村的人都特能吃。

俗话说,菜不够,饭来凑,一天三餐不说多吧,两斤米还是要的,一年365天,就要730斤大米的消耗。

这还是最基本的消耗,谁家都有亲戚来玩,再加上逢年过节的部分消耗,尤其是谭震家七个姑姑,每年的回礼就是一个巨大的坑。

所以往年每到春节,老三叔都是眉头紧锁,强掩欢笑,为什么,就是因为除了粮食不说,还得借钱过年。

粮食不够吃不说,农药化肥种子还要借钱去买,孩子的学费也需要去打招呼,想想就让人头疼!

农业税就更加不用说了,绝对不能延误,要不然政府的工作人员是要上门“采取措施”的,至于是什么样的措施,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农村人自然清楚,这里就不多说了,怕被和谐!

所以说农村人那个时候真的很难,也就是后来国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让村里的年轻人有了打工的机会,这才让农村的经济慢慢变得好了起来。

特别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南方开始涌现大量的工厂,村里的人开始汹涌而出,南下粤省,那个时候,偌大的乡村,就只有一些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小孩在家。

不是农民兄弟嫌弃家乡的贫困,是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面辛勤的打拼,一切就是为了生存,当然更多的是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

不说了,再说就要跑题了!

手里的野物卖了好价钱,三哥自然是高兴异常,在供销社买了不少好东西带回家。

因为是下山,回家的时候感觉特别轻快。

在山路边的凉亭里,谭震碰到了自己的父亲,他正和供销社的肖德旺坐在凉亭的石凳上聊天,旁边还放着几捆电线。

谭震知道,老三叔蛰伏了一段时间,内心又蠢蠢欲动起来,估计又想着去河里面捞一把。

说白了,就是电鱼!

在八十年初期,家乡小河里鱼虾还是挺多的,谭震印象中就有人用小电瓶在小河边捕过很多鱼,有不少还是三四斤重的大草鱼,当时看的他是羡慕不已。

实事求是的说,他们这种用电线打鱼的做法还是很危险的,而且违法,如果是在几十年以后,估计警察叔叔都是要上门的,不过在那个年代,法制还没有健全,这种打擦边球的事多了去了,警察都不惜的搭理。

谭震看过他们做的电鱼器,就是用拿一根几米长的大竹竿,末端绑上两根木条,木条上面缠上铝线。

然后直接把电线挂在村里的电线杆上,电源一接通,就会在末端产生巨大的电流,那威力不容小觑!

谭震曾经试过,用手摸离电鱼器几米远的水面,手都是麻酥酥的!

这个时候由于农村也是刚刚试行土地承包到户,那些昂贵的电鱼器一般人可买不起,所以老三叔他们这才打起了供销社电线的主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重返七零,回首人生》,方便以后阅读重返七零,回首人生第30章 电鱼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重返七零,回首人生第30章 电鱼并对重返七零,回首人生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