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前线仓亭津,这里是袁军东路大营所在地。
在邺城被满宠救出来的袁谭,犹如惊弓之鸟一般,马不停蹄地逃到了此处。
当他踏入大营的那一刻,谋士辛评和管统看到这位大公子能够安然无恙地归来,都欣喜若狂。
就在不久之前,辛评等人也收到了主公袁绍病逝的噩耗。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众人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
在悲伤过后,他们开始担心起被只身召回邺城的袁谭的安全。
辛评和管统,一个是极力支持袁家长子的谋士,另一个则是袁谭的忠实副将。
他们都对袁谭寄予厚望,自然希望他能够顺利继承大位。
可是,辛评心里清楚,如今邺城的掌权者皆是袁尚一派,如此一来,袁谭恐怕不仅无缘大位,甚至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辛评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很快就得到了印证。
尽管目前还没有来自邺城的确切消息,但黎阳中军大营却传来了一道军令:
要求先前派来支援东路的牵招率领其旧部立刻回防黎阳。
这让辛评心中警铃大作,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涌上心头。
如今正值寒冬时节,对岸的曹军并没有大规模调动,也没有发动军事行动的迹象。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黎阳的监军逄纪却突然下令调走牵招及其所率领的兵马,这显然是别有用心。
袁军的东路兵马主要由袁谭统领的青州兵马和牵招带来支援的兵马组成,原本拥有两万之众。
此前,他们南渡中原,却在廪丘境内遭遇了曹军的伏击。
尽管东路袁军的战斗力相当不俗,士兵们拼死突围,但仍然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最终,能够撤回北岸的只有一万两千余人。
然而,这次逄纪竟然要调走将近一半的兵马,这无疑是对东路军的一次严重削弱。
辛评深知这支兵马对于袁谭公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它不仅是袁谭的根基所在,更是他日后在乱世中立足的重要保障。
面对这样的情况,辛评当然无法坐视不管。
他以东路防守压力巨大为由,坚决地表示反对,并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坚持留下了这路兵马。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执,最终只有牵招及其亲兵不得不返回黎阳,而东路军的主力得以保留下来。
袁谭回到东路军大营后,心中的不安才稍稍安定下来。
他环顾四周,看到熟悉的营帐和士兵,一种安全感油然而生。
而辛评和管统等人,见到袁谭平安归来,也都松了一口气,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一般。
袁谭坐定后,将这段时间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辛评等人。
他详细描述了自己被满宠等人所救的经过,以及许都朝廷或者说是曹操对他的态度。
辛评等人听完,心中震惊不已。
他们没想到袁谭竟然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而且还得到了曹操的救援。
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辛评说道:
“只要公子回来就好!”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欣慰和放心。
管统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袁谭,眼中充满了对主子的崇敬和忠诚。
袁谭看着辛评,问道:
“先生,下一步我们该如何是好?”
他的语气中带着些许焦虑,显然对未来的局势感到迷茫和担忧。
辛评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缓缓说道:
“主公病逝,公子身为嫡长子,乃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那袁尚幼子,在审配、逄纪等逆贼的撺掇下,违背礼法,篡位自立,实乃不忠不义之举。
公子当召集青州和河北的正义之师,起兵反逆!”
他的话语坚定而有力,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袁谭听完之后,脸上露出了一丝惊愕之色。
他不禁回想起在邺城时的情景,那时的他曾无数次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袁尚和审配等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然而,当真正面临出兵举义这个决定时,他的内心却突然涌起一股恐惧和不安。
毕竟,袁尚已经捷足先登,成功地夺取了大位。
不仅拥有了所谓的大义名分,还掌控着大量的军队。
相比之下,袁谭自己的实力显得有些单薄。
尽管他身为袁家长子,同时也是青州刺史,掌控着青州的资源。
但经过官渡之战以及近期的一系列战斗,青州的兵马已经损失惨重,所剩不多。
袁谭深知袁尚和逄纪所掌握的兵马数量远远超过自己,这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他不禁心生疑虑,开口说道:
“仅凭我们这些兵马,真的能够与他们抗衡吗?”
辛评眼见此景,面色凝重地劝解道:
“不管举不举兵,袁尚他们绝对不会放过我们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况且公子有大义名分,河北的士人中以及军中的将领们还是有很多的支持者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